文 / 李青松
東坡是黃州城中東邊山下的一塊坡地,千百年來,黃州人素以“東坡”名之。
“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北宋元豐年間,蘇軾因謫居黃州躬耕東坡而得名蘇東坡,開始在困頓中建立平生功業(yè)的人生范式。
黃岡是蘇軾的第二故鄉(xiāng),卻是蘇東坡的第一故鄉(xiāng)和東坡文化的原鄉(xiāng)。“東坡”起源于黃州,東坡文化也發(fā)端于黃州。將東坡物化為城市景點,推動東坡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fā)展,黃岡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和條件。
劉雪榮同志在黃岡工作期間,曾三次登上黃岡講壇,以《人間絕版蘇東坡》《千年黃州》《東坡逸事說遺愛》為題開講東坡文化,推動全市不斷掀起學東坡、講東坡、品東坡,尋找東坡遺址遺跡,推進東坡文化旅游區(qū)建設的熱潮。經(jīng)過20年的持續(xù)發(fā)力,黃岡日漸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知名的東坡文化旅游目的地。
“上坡下坡,黃州東坡。”東坡文化包括蘇東坡的生平事跡、為官政績、文學作品、藝術成就以及他在各地留下的逸聞趣事、遺址遺跡等。近些年,黃岡主城區(qū)黃州區(qū)不斷鎖定打造中國東坡文化第一城的發(fā)展定位,主打東坡文化旅游品牌,在高昂市區(qū)龍頭、提高市區(qū)首位度、建設文旅名城中挺膺擔當,實屬可圈可點。然而,黃州“東坡”在哪里?一些專家經(jīng)過多方論證,反復踏勘,雖然給出了答案,黃州區(qū)人民政府和黃岡市東坡文化研究會也于2024年11月26日在41處東坡遺址遺跡聯(lián)合設立了指示牌和指示碑,但時至今日,尚不被廣大市民和外地游客所熟知。
下面,讓我們在千年古城黃州,開啟一場探尋東坡故址的文化之旅吧!
一、“黃州”與“黃岡”
在考證東坡故址之前,我們有必要先弄清兩個地理概念:黃州與黃岡。
黃岡本地的官方網(wǎng)站、主流媒體甚至一些國家級權威媒體,在介紹黃岡市情的時候,往往把黃州解釋為黃岡的古稱,如“黃岡市,古稱黃州。”這顯然是不對的,至少是不夠準確、不夠嚴肅的。黃州和黃岡非但不是“古稱”和“今稱”的關系,幾乎是同時產(chǎn)生、并且始終并存的兩個不同層級的行政區(qū)劃。
歷史上,黃岡是縣名,黃州是府名,只不過當代才把它們“翻了個個兒”。1990年,黃岡縣改為縣級黃州市;1996年,黃岡地區(qū)改為地級黃岡市,并將黃州市拆分為黃州區(qū)和團風縣。過去,黃岡是黃州的州治;如今,黃州是黃岡市政府駐地。把黃州說成是黃岡的古稱,要么是圖省事,要么就是犯了一個常識性錯誤。
先說說黃州府。
現(xiàn)今黃岡市所轄行政區(qū)域含1個市轄區(qū)、7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大體上是明初黃州、蘄州合一以后黃州府的管轄范圍。這塊地處吳頭楚尾的風云際會之地,始為皋陶后人的封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屬黃國和楚國。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禹“封皋陶之后于英、六”。“英”即今黃岡市英山縣,“六”即今安徽省六安市。因為黃國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國,一般認為,這是黃州之“黃”的最初來源,也是為什么鄂東一帶包含“黃”字的地名(如黃陂、黃安、黃岡、黃石、黃梅、黃湖、黃坳、黃泥坂等)比較多的重要原因。
公元前255年,楚國滅掉魯國的附庸國邾國,封邾君為鉅鹿侯,遷邾國君民到現(xiàn)今的黃岡市黃州區(qū)禹王街道筑城而居,稱為邾城,也稱作邾王城、禹王城。秦代在這里設置衡山郡,以邾城為郡治。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項羽封百越領袖吳芮為衡山王,定邾城為王都。西漢時期恢復設置衡山郡,邾城仍為郡守官署所在地。
邾城是黃岡城市之根,也是黃岡歷史上第一座有文字記載的侯國都城和王、州級別的城池。作為江淮名城、軍事重鎮(zhèn),歷經(jīng)600余年的風雨滄桑。東晉時期,邾城是北伐中原的軍事大本營,由大將毛寶、樊峻統(tǒng)兵駐防。公元339年秋天,后趙皇帝石虎派遣大將夔安率五萬鐵騎攻陷邾城,近萬名晉軍橫尸城垣,守將毛寶溺死江中,東晉宰相庾亮的北伐計劃也隨之落空。
在今天的黃岡市域范圍內(nèi),東晉初年改西陽國設置西陽郡,治西陽縣(在今黃岡市東),先后隸屬豫州、郢州、巴州,隋開皇初年廢止,并在今黃州區(qū)陶店鄉(xiāng)孫鎮(zhèn)村附近留下西陽城故址。西陽城雖然和我們要探尋的黃州東坡關系不大,但在歷史上發(fā)揮過重要作用,對黃岡的文化也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
這塊土地重現(xiàn)生機,是在南北朝時期。北齊置南司州,州治黃城(在原黃陂縣,今武漢市黃陂區(qū)前川街道)。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改南司州為黃州,從此才開始有“黃州”之名,州治仍在黃城。隋大業(yè)三年 ( 607年),改黃州為永安郡,郡治移至黃岡縣治邾城。當然,這個邾城不在今天的古城黃州,而在今武漢市新洲區(qū)(即原新洲縣,1951年從黃岡縣析置)城關街道。黃岡縣的歷史上,存在過兩個不同時期、不同地點的“邾城”,這是沒有疑問的。
唐武德三年(620年),永安郡改回黃州。這是黃州和黃岡的第一次“遇見”。開寶元年(724年),黃州改為齊安郡。乾元元年(758年),再將齊安郡改為黃州。這一百多年間,州郡名稱雖多有變化,但州治設在黃岡縣治邾城(今武漢市新洲區(qū))沒有變。
再說黃岡縣。
黃岡縣的前身是南安縣,和南司州同時期設立于南北朝南齊時期,縣治邾城(在今武漢市新洲區(qū))。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南安縣為黃岡縣。如果說,579年是黃州府的生年,那么,598年則是黃岡縣的歷史起點。
綜上所述,在黃州和黃岡兩個地理概念中,是先有黃州,再有黃岡,兩者建立的時間相隔20年。晚唐中和五年(885年),黃州州治、黃岡縣治東遷60公里至黃州赤壁東南的濱江新址。曾任北宋初期黃州知州的樂史在其所著《太平寰宇記》中記載:黃州“中和五年移于舊邾城南,與武昌對岸。”古城黃州也從此得名。這便是黃州和黃岡在“三國周郎赤壁”的“第二次握手”。
此后,宋元明清各代,黃州府城均駐黃岡縣治,即大別山南麓、長江北岸的山城與江城——古城黃州。史料記載,各個朝代的黃州城,都在改革開放前的黃州老城區(qū),即“一橫(勝利街)三豎(沙街、青云街、考棚街)四條街”范圍內(nèi),且黃州州衙的位置也一直沒有變動過。
二、“江城”與“山城”
黃州古城自邾城被滅之后重建于何時?有史可考的年代是唐文宗太和末年(835年),后雖經(jīng)885年黃州州治和黃岡縣治遷入,但規(guī)模始終不大,人煙稀少,留存下來的遺址遺跡自然也很少。
唐會昌二年(842年),晚唐著名大才子杜牧出任黃州刺史,駐地在舊黃州城,即今武漢市新洲區(qū)。在黃州刺史任上,杜牧游覽麻城縣(今麻城市)杏花村時寫下一首《清明》,成為唐詩里的千古絕唱,游覽黃岡縣(含今武漢市新洲區(qū)、黃岡市黃州區(qū)及團風縣)赤壁磯時,又寫下一首代表中國古代詠史詩最高成就的絕句《赤壁》,點亮黃州以黃岡赤壁為代表的英雄文化底色。
不過在李唐王朝,黃州古城倒是留下了一處中國歷史勝跡——江淮之間的著名寺院、鄂東千年名剎安國寺。
黃州安國寺始建于唐高宗顯慶三年(658年),初名護國寺。唐武宗滅佛,護國寺荒廢。五代南唐時代,朝廷詔令興佛,護國寺于舊址之上重建。宋嘉佑八年(1063年),仁宗皇帝賜“安國”寺名及玉印一方,使其聲名遠播,香火旺盛,鼎盛時期房屋數(shù)量達到5084間,“騎馬關山門,鳴鑼開齋飯”,佛事活動很是興盛。宋天圣年間,韓琦來黃州投奔其兄黃州刺史韓琚,在安國寺西廂房發(fā)憤讀書,終于考中進士第二名,榮登“榜眼”,后來成為北宋一代名臣,官至宰相,封魏國公,安國寺內(nèi)至今仍設有韓魏王讀書堂。
探尋黃州“東坡”,首先要找到宋代黃州城。確定宋代黃州城的位置,安國寺是一個重要的參照物。
安國寺位于宋代黃州的城南,原寺早毀,今寺為后人所建,但1300多年來,僅規(guī)模大小有變,其寺址一直沒有變,著名的遺愛亭就在安國寺內(nèi)。明弘治《黃州府志》記載,安國寺“在府城東南三里。”南宋詩人陸游在《入蜀記》中寫道:“十九日。早,游東坡。自州門面東,岡壟高下,至東坡,則地勢平曠開豁。……出城五里,至安國寺。”
蘇軾初到黃州,住在一個叫定慧院的破落小廟里,有《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為證:“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根據(jù)蘇東坡的詩文和《黃州府志》記述推斷,并經(jīng)專家學者現(xiàn)場踏勘測量分析認定,定慧院離安國寺不遠,位于黃州區(qū)赤壁街道八一社區(qū)黃岡市自來水公司門前西北側。
蘇東坡寓居定慧院期間,與安國寺僧首繼連和尚過從甚密,常去安國寺,“間一、二日輒往”,“旦往而暮還者,五年如此”(蘇東坡《安國寺記》)。“每歲之春,與眉陽子瞻游于安國寺,飲酒于竹亭間,擷亭下之茶,烹而飲之。”(蘇東坡《遺愛亭記代巢元修》)。安國寺柴火充足,用水方便,蘇東坡除了經(jīng)常到寺里參禪打坐、喝茶飲酒,還常去沐浴更衣,然后“焚香默坐,深自省察”,“物我相忘,身心皆空”,不斷實現(xiàn)從蘇軾到蘇東坡的蝶變轉身。
黃州古城雖然重建于835年,得名于885年,但從真正意義上講,公元999年才是這座古城的生年。
北宋咸平二年(999年),著名直臣、詩人、散文家王禹偁(字元之,濟州巨野人,世稱“王皇州”)貶知黃州,成為創(chuàng)建這座城市的“宋城之父”。
北宋時期,黃州在江淮間是最為窮僻的“下州”,轄黃岡、麻城、黃陂三縣(含今黃岡市黃州區(qū)、團風縣、麻城市、紅安縣和武漢市新洲區(qū)、黃陂區(qū)),城池很小,幾乎沒有圍墻,地勢北高南低,西側是大江,江水依山東流,既是“江城”,又是“山城”。
王禹偁在《黃州謝上表》中寫道:“黃州地連云楚,城倚大江。”其《月波樓詠懷并序》詩云:“齊安古郡廢,移此清江頭。筑城隨山勢,屈曲復環(huán)周。”蘇東坡《送任伋通判黃州兼寄其兄孜》詩云:“黃州小郡夾溪谷,茅屋數(shù)間依竹葦。”蘇東坡的摯友張舜民在《郴行錄》中記載:黃州“在大江之湄,北附黃崗,地形高下。”謫居黃州八年之久、“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在《明道雜志》中寫道:“黃之陋特甚,名為州而無城郭,西以江為固,其三隅略有垣壁,間為藩籬,因堆阜攬草曼而已,城中民居才十二三,余皆積水荒田,民耕漁其中。”這些文字,真實地記錄了宋代黃州城的街市光景。宋代多貶官,如此窮鄉(xiāng)僻壤,理所當然成為貶官的安置之地。
王禹偁任黃州知州,組織修繕城垣,重修文宣王廟和月波樓,建造無慍齋、睡足庵,還用楠竹在已毀的城墻西北角赤壁山上建起兩間小竹樓,寫下名垂千古的《黃州新建小竹樓記》。
《黃州新建小竹樓記》開篇直書:“黃岡之地多竹”。為什么標題是“黃州”,而正文卻是“黃岡”?道理很簡單,因為王禹偁是“黃州”知州,他新建的小竹樓自然是“黃州新建小竹樓”;而用于新建小竹樓的原材料——楠竹,主要產(chǎn)自黃岡縣,所以才有“黃岡之地多竹”的結論性斷語。
“長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蘇東坡《初到黃州》)在宋代,黃州作為“江城”顯而易見,作為“山城”也許有人覺得有些夸張。今黃州城內(nèi)僅剩一座由赤壁山、兩耳山、玉幾山、龍王山四座小山合抱形成的龍形山脈,統(tǒng)稱龍王山,面積僅1平方公里,海拔高度82米,現(xiàn)辟為龍王山森林公園,看不出“山城”的特征,但在王禹偁和蘇東坡那個年代,黃州是妥妥的“山城”。
三、“黃岡”與“東坡”
查閱歷史檔案資料,宋代黃州城除了龍王山,還有聚寶山、柯山、黃岡山。根據(jù)明清黃州府城地圖和黃州城的地形地貌,我們不難找到其他幾座山的位置:東北是聚寶山,城東是黃岡山,城南是柯山,加上城西北的龍王山,宋代黃州城就座落在這四座山圍成的一個不規(guī)則的弧形山地之上。這四座山中,龍王山、聚寶山、柯山都在“城外”,只有黃岡山在“城中”。
先說聚寶山。
龍王山向東蜿蜒“屈曲”到體育路東側,即今黃岡師范學院老校區(qū)一帶,由于地勢相對較高,面積也比較開闊,所以得名“聚寶山”,而不叫“聚寶盆”。有學者通過考證,認為這就是當年蘇軾躬耕東坡的所在地。其實不然。
《黃州府志》卷三記載:“東坡在城東南隅,宋蘇軾居此,號東坡居士,慕唐白居易而名也。”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載:“東坡,在州治東之百余步”。“治”,舊指王都或地方官署所在地,“州治”即州長官的府衙,相當于現(xiàn)在的市政府辦公樓。《黃州府志》記載,自唐末至明清,黃州府衙一直在赤壁磯旁的黃州子城,即原黃岡縣委、縣政府和黃州區(qū)委原辦公地,現(xiàn)在是黃州區(qū)赤壁街道駐地,這是我們探尋東坡故址的一個地理原點。“步”,古代指跨兩腳,相當于現(xiàn)在的兩步,折合成精準的數(shù)據(jù)是1.56米,“百余步”不過兩三百米,從“州治”往東“百余步”,離聚寶山(黃岡師范學院老校區(qū))大約有兩公里,所以這個結論顯然難以成立。
再說柯山。
柯山在黃州城東南,從黃州區(qū)東門路沿八一路方向南延伸,主脈在原黃州大修廠、黃岡市繅絲廠內(nèi)(今黃州區(qū)赤壁街道八一社區(qū)盛泰一品小區(qū)、八一小區(qū)),因為山不大,黃州人喜歡將其稱之為柯丘。明代萬歷《黃岡縣志》記載:“柯山,在定慧院南。宋潘大臨居此,稱柯山人。張文潛謫黃,文集百卷,亦名《柯山集》。……《府志》云:‘近城可尋之景,惟赤壁、柯山為勝。’”可見柯山是除赤壁之外,黃州“近城”的又一處勝景。既然是“近城”,就像赤壁山,自然是在古城之外。南宋文學家洪邁在《夷堅志》中說:“黃州,柯山在城中,其上皆巨竹”。“其上皆巨竹”所言不虛,“柯山在城中”被后人質疑。
蘇東坡從在黃州的第一個寓所定慧院遷居臨皋亭以后,常從臨皋亭經(jīng)黃泥坂去東坡雪堂。臨皋亭在黃州城東南長江邊,“臨皋亭下不數(shù)十步,便是大江。”(蘇東坡《臨皋閑賦》)經(jīng)考證,專家們普遍認為臨皋亭在黃岡中學老校區(qū)、今啟黃中學西側原黃岡市汽車運輸公司住宅小區(qū)濱江一側。1991年,黃岡中學在老校區(qū)花園內(nèi)修建了一座臨皋亭,雖不是原址修復,但離原址較近,無意間為我們恢復東坡遺址遺跡提供了經(jīng)驗借鑒。
黃泥坂是蘇東坡從臨皋亭到東坡躬耕途中的一段路,這可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出名的一條路”(林語堂語),蘇東坡在《后赤壁賦》里也提到這條路:“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南宋王象之在《輿地紀勝》中說:“黃泥坂,在高寒堂之西,‘過黃泥之坂’是也。”這段著名的黃泥巴坡路,便是今天連接黃州青云街與考棚街的十三坡路。
蘇東坡在黃州有四處住所:定慧院、臨皋亭、東坡雪堂和南堂。南堂在臨皋亭的南面,面向西南方向,三間大瓦房,有“江上西山半隱堤,此邦臺館一時西。南堂獨有西南向,臥看千帆落淺溪”(蘇東坡《南堂五首·其一》和“臨皋南畔,竟添卻屋三間,極虛敞便夏,蒙賜不淺”(《與蔡景繁十四首·九》等詩文可考,具體位置經(jīng)專家認定,在黃州區(qū)赤壁街道青云社區(qū)原黃岡市汽車運輸公司住宅小區(qū)西南靠長江邊。
確定了臨皋亭和南堂的位置,也就接近東坡和東坡雪堂故址了。
蘇東坡在《黃泥坂詞》中寫道:“出臨皋而東騖兮,并叢祠而北轉。走雪堂之陂陀兮,歷黃泥之長坂。大江洶以左繚兮,渺云濤之舒卷。草木層累而右附兮,蔚柯丘之蔥蒨。”這里的“柯丘”指的就是柯山,可見東坡和東坡雪堂離柯山不遠。
黃岡因黃岡山而得名,黃岡山則因古黃國的崗地而得名。古黃國的先民崇尚黃色,這里又多山崗之地,且土呈黃色,“黃岡”這個名稱恰如其分。
黃岡山在哪里?
明弘治《黃州府志》記載:“黃岡山,在府南。”“府南”是府城的南部,仍在府城里,這和前面所說的“城中”并不矛盾。
帶上明清黃州府城地圖和本地一些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在一個炎炎的夏日,我終于找到了黃岡山。其位置在黃州老城區(qū)東側,處在青云街和考棚街之間,自北向南迤邐綿延至安國寺路一帶。不過因為城市的發(fā)展,很多山頭都被削平了,洼地也被填高了,房屋遮住了山體,只有仔細觀察,才能看見一些院落墻根的高坡和護岸。
找到黃岡山,東坡在眼前。
南宋施元之注《東坡八首并序》云:“東坡,在黃岡山下,州治東百余步”。南宋祝穆在《方輿勝覽》中也說:“雪堂,在州治東百余步”。
東坡在黃岡山下,東坡雪堂建在東坡上。有了“州治”這個千年未變的參照物、“東百余步”這個具體可感的方位和距離,“東坡”故址呼之欲出。
當然,探尋東坡故址,最有說服力的依據(jù),還是蘇東坡本人和一些歷史文化名人的記述。
蘇東坡在《東坡八首并序》中說:“余至黃州二年,日以困匱,故人馬正卿哀余乏食,為余郡中請故營地數(shù)十畝,使得躬耕其中”;在《與子安兄》中說:“近于城中得荒地十數(shù)畝,躬耕其中。作草屋數(shù)間,謂之東坡雪堂”;在《與章子厚二首》中說:“仆居東坡,作陂種稻,有田五十畝,身耕妻蠶,聊以卒歲”。
根據(jù)蘇東坡本人和后人的記述,東坡在宋代黃州“城中”,是其大致范圍;“五十畝”,是其大致面積;距黃州“州治東之百余步”和“黃岡山下”,是其大致位置。結合明代弘治《黃州府志》和現(xiàn)在黃州的地形地貌特征,同時滿足這些條件的地理空間,專家們認定,東坡在黃州區(qū)勝利街派出所及黃州區(qū)赤壁街道一字門社區(qū)解放新村,經(jīng)度114.867239 ,緯度30.448325,海拔20.9米,而東坡雪堂位于黃州區(qū)赤壁街道一字門社區(qū)原市水利局門前。
東坡故址找到了,如何依托蘇東坡的人脈、文脈和宋代黃州的城脈,有計劃地部分恢復東坡遺址遺跡,建設定慧院、臨皋亭、東坡雪堂、南堂等東坡文化旅游景點,構成蘇東坡黃州生活展示區(qū)和東坡文化沉浸式體驗區(qū),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因為,東坡的真正位置,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里。(作者系湖北省黃岡市政協(xié)文史專員,黃岡科技職業(yè)學院兼職教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