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的印巴空戰以6:0戰損比震動全球軍事界,這場戰役不僅驗證了中國航空武器的實戰效能,更揭示了現代空戰規則的根本性變革——戰斗機火控雷達的角色已從“照射工具”升級為“殺傷鏈決策核心”。本文以殲-10CE搭載的KLJ-7A雷達與霹靂-15E導彈的協同邏輯為切入點,解析數據鏈體系如何瓦解印度空軍的技術優勢。
傳統半主動雷達制導導彈依賴載機持續照射目標,而殲-10CE的KLJ-7A有源相控陣(AESA)雷達通過“低截獲概率(LPI)模式”實現了戰術顛覆:
首先是隱蔽鎖定:在低截獲概率模式下,雷達通過頻率捷變、功率管理及波形編碼技術,將陣風戰機的探測信號強度降低至印度戰機雷達告警系統閾值以下,完成隱蔽參數裝訂;
發射霹靂-15E后,KLJ-7A可切換為“間歇掃描模式”,僅周期性提供坐標修正數據,這也過去火控雷達的持續照射目標模式完全不同,大幅降低暴露風險;依托機載數據庫自動識別蘇-30MKI、陣風等大型目標,結合數據鏈共享的戰場態勢,動態生成攻擊序列。此過程中,KLJ-7A從“物理照射源”轉型為“戰術決策節點”,其價值在于觸發殺傷鏈而非全程參與制導。
霹靂-15E導彈完成獵殺的“三段式引導鏈”應該是這樣:初段依托載機/預警機通過雙向數據鏈(MADL類技術)裝訂目標運動參數,導彈慣性導航系統(INS)結合衛星修正實現隱蔽接近;中段通過多平臺接力引導(預警機、僚機甚至無人機)更新目標坐標,載機可完全脫離戰場;末段引彈載氮化鎵基有源相控陣導引頭開機,采用低截獲概率跟蹤+主動干擾對抗模式,在20公里距離時切換為高精度追蹤,留給敵機的反應時間不足8秒。
其技術突破點在于:彈載雷達探測距離更遠,抗干擾能力超過美軍AIM-120D;采用“人在回路”設計,飛行員可通過數據鏈重定向攻擊目標;與預警機的UHF波段雷達聯動,解決傳統預警機測高精度不足的瓶頸。
可以說,數據鏈的空戰樣式,瓦解印度空軍自認為擁有技術優勢的“陣風”。印度陣風戰機的電子戰系統本可對抗傳統雷達制導,但面對中巴空軍的“殺傷網”暴露出致命缺陷:首先感知失效:KLJ-7A的LPI模式+霹靂-15E數據鏈制導階段,使SPECTRA無法獲取持續雷達告警;傳統應對雷達鎖定-導彈發射的“15秒黃金反應期”被壓縮至末段3-5秒;
最后是體系脫節:印軍缺乏類似中國“三軍通用數據鏈”,費爾康預警機與陣風間無法實現火控級數據共享。
對比中美技術層級可以發現,不只是印度人不行,美國人也落后了。美軍短板:E-3預警機機械掃描雷達更新率不足,無法在遠距離穩定距離隱形戰斗機,甚至不具備強大的測高能力,AIM-120D的射程也不夠看;而中國的空警-500的數字陣列雷達可實現200個以上目標火控級跟蹤,與霹靂-15E構成“發現即摧毀”閉環。
此次空戰印證了三個趨勢:
首先,機載雷達核心價值轉向目標識別、戰場管理及殺傷鏈觸發,而非傳統照射;
其次是彈性殺傷鏈:通過“A射B導”實現多平臺動態接替,單一節點失效不影響體系運作;
最后,空空導彈的完射程 優勢 被進一步放大,空戰進入超遠程時代,近距離格斗的機會還在快速喪失。
所以說,當中美競相推進“聯合全域指揮控制”時,印度空軍仍沉迷于“陣風神話”,本質是工業時代思維與信息化戰爭的代際鴻溝。殲-10CE與霹靂-15E的組合,標志著空戰已從“機械能比拼”進入“數據能博弈”階段——而這恰恰是中國軍工通過“雷達-導彈-數據鏈”三位一體創新所搶占的制高點。未來十年,能否構建彈性殺傷網,將決定各國空軍在天空的話語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