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2026財年的國防預算計劃曝光,里面的調整可真是讓人瞅著有點意外。尤其是美軍一下子要退役340架戰機,連曾經被當成“主力選手”的F-35采購量都往下砍,這操作跟以前的路子完全不一樣。按道理說,軍費都破紀錄地超過1萬億美元了,咋還在裝備上“做減法”呢?這里面的門道可不少。
先看這預算里的結構調整,簡直像換了套玩法。以前被捧得高高的第六代艦載機項目,還有“星座”級護衛艦、高超音速導彈這些,要么錢給得少了,要么直接被“卡了脖子”。反倒是四代機F-15EX和所謂的“六代機”F-47成了“香餑餑”,拿到了更多投入。明眼人都能看出來,這跟美軍之前的裝備發展思路完全擰著來——放著五代機F-35不大力搞,反而去給四代機“加戲”,這到底是圖啥?
其實稍微琢磨一下就能發現,這里面可能藏著不少現實考量。就說F-35吧,雖然是五代機,可這么多年用下來,毛病也沒少曝。什么維護成本高、隱身涂層損耗快,還有不同型號之間的兼容性問題,說不定讓美軍自己都覺得“養不起”了。再加上采購單價一直降不下來,同樣的錢,多買幾架升級后的F-15EX,既能滿足日常巡邏、區域防空這些需求,還能把成本壓下去,說不定美軍算的是本“經濟賬”。
但要說完全是因為成本,恐怕也不全是。你看那個F-47,現在連個真機都沒見著,還停留在模擬圖階段,就拿到了不少預算。這里面會不會跟軍工企業的博弈有關?要知道,F-35是洛克希德·馬丁的“拳頭產品”,而F-15EX和F-47背后是波音公司。美軍突然調整采購方向,很難不讓人懷疑是不是背后的利益鏈條在起作用——畢竟國防預算的錢往哪流,從來都不只是軍事問題,更是各方勢力搶蛋糕的戰場。
再看這退役340架戰機的操作,更是透著“斷舍離”的狠勁。這些退役的飛機里,估計不少是老舊的F-16、A-10攻擊機,還有一些早期型號的F-35。美軍這么做,明面上說是優化裝備結構,把資源集中到新裝備上,但實際上也反映出一個問題:現在美軍的裝備體系可能有點“消化不良”了。老舊裝備維護成本越來越高,新裝備又因為技術瓶頸或者預算問題跟不上,只能通過“大刀闊斧”地退役來騰地方。
不過,這樣的調整真能讓美軍戰斗力提升嗎?恐怕得打個問號。F-35再怎么說也是五代機,隱身能力、電子戰水平擺在那兒,面對高威脅環境時的優勢是四代機比不了的。現在削減F-35的采購,增加F-15EX,相當于在“高端局”里主動降了配置。要是碰到需要跟對手五代機抗衡的情況,光靠四代機硬撐,能不能扛得住都是問題。
還有那些被暫緩的項目,像E-7預警機、“星座”級護衛艦,這些可都是海空力量的關鍵節點。預警機相當于戰場的“眼睛”,護衛艦是艦隊防空反潛的重要一環,現在項目被砍或者資金不足,等于把自己的“軟肋”露出來了。反觀那邊,F-47這種八字沒一撇的項目卻被力挺,很難不讓人覺得美軍在裝備發展上有點“急功近利”,甚至可能在技術路線上出現了分歧。
說白了,美軍這次的預算調整,看著像在“洗牌”,實際上可能是各種矛盾交織的結果。既有成本壓力、技術瓶頸的現實問題,也有軍工集團利益博弈的因素,甚至可能摻雜著戰略方向的搖擺。一邊是軍費年年創新高,另一邊卻是核心裝備更新跟不上,這種“錢沒花到刀刃上”的操作,時間長了,恐怕真會影響美軍的整體戰斗力。
現在的問題是,美軍這套“自斷臂膀”的做法,到底是短期的策略調整,還是真的在戰略上走了彎路?當別的國家都在往五代機、六代機方向使勁的時候,美軍卻在四代機和未成熟的六代機項目上折騰,這種反差本身就很值得琢磨。至于未來效果如何,能不能達到所謂的“優化”目的,恐怕得看接下來幾年這些調整能不能真正落地,以及實戰中到底管不管用了。反正就目前這預算里的門道,足夠讓人對美軍下一步的動作多瞅兩眼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