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華僑報》總主筆 蔣豐
在7月6日NHK的黨首討論中,日本朝野政黨圍繞美國關稅政策與防衛費問題的激烈交鋒,暴露出這個東亞經濟強國在美日同盟框架下難以回避的自主性困境。當首相石破茂以“國家利益不容妥協”的強硬姿態回應美方關稅威脅時,那個敢于與中國“硬碰硬”的前首相、立憲民主黨黨首野田佳彥要求在7月9日最后期限前與特朗普直接磋商的急切呼吁,恰似一面鏡子,映照出日本外交在同盟依賴與戰略自主之間的深刻撕裂。
根據日本財務省最新數據,2025年5月日本對美出口同比下降11.1%,汽車出口減少6.9%,鋼鐵出口暴跌20.6%。特朗普政府把日本商品關稅從10%恢復至24%的決定,已導致日本GDP可能萎縮0.4~0.6個百分點。這種經濟陣痛在野田佳彥的急切磋商請求中可見一斑——當美國對日本大米進口設置壁壘時,日本每年通過政府機制進口的67.5萬噸大米中,50%來自美國的市場格局,使其在農業領域對美存在結構性依賴。
這種不對稱博弈在防衛領域同樣顯著。盡管日本2025年防衛費突破8萬億日元創歷史新高,但石破茂強調“防衛費自主決定”的表述,與美國要求盟友承擔更多防衛開支的訴求形成微妙對峙。日本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教授川崎研一指出,特朗普政府試圖將日本納入“反華經濟同盟”的企圖,與日本保持戰略平衡的需求產生根本沖突。
2024年眾議院選舉后形成的“兩強多弱”格局,使朝野政黨在外交政策上呈現明顯分野。自民黨在“黑金”丑聞與經濟治理失效的背景下,仍試圖通過強硬姿態挽回民心。石破茂政府拒絕在關稅問題上妥協的表態,與其說是基于經濟理性,不如說是應對立憲民主黨席位激增的政治策略。
而最大在野黨立憲民主黨則展現出務實傾向。野田佳彥主張在7月9日前與特朗普磋商的提議,既包含對美國關稅大限的現實考量,也暗含利用68%日本民眾“不信任美國”的民意基礎。這種策略分野折射出日本政壇的深層焦慮:在自民黨支持率跌至2009年以來最低點時,如何平衡同盟義務與國內民意成為關鍵命題。
美日同盟的“非對稱性”在特朗普時代暴露無遺。當美國要求日本提高防衛費至GDP的2%時,日本2021年度防衛費實際占比1.24%的數據(按北約標準計算),凸顯其戰略自主的有限空間。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國試圖將“臺灣有事”納入日美同盟框架的動向,與日本通過十多部法律為介入臺海做準備的努力形成危險互動。
這種困境在經貿領域同樣明顯。日本汽車產業占GDP近10%的產業結構,使其在面對美國25%汽車關稅威脅時幾乎毫無回旋余地。盡管日本經濟產業省試圖通過補貼能源費用、放寬雇傭補助等措施緩解沖擊,但瑞銀證券預測的“第二季度經濟衰退”警告,預示著深度依賴美國市場的結構性風險。
面對美日關系的深刻轉型,日本需要建立三重平衡機制:第一重——在經濟領域,通過RCEP等區域合作降低對美依賴;第二重——在安全領域,推動“自由開放的印太”構想與中國的“一帶一路”形成制度性競爭;第三重,在政黨層面,整合在野黨力量形成更有效的政策監督。
當石破茂在國會宣稱“這是國難”時,他或許意識到日本正站在歷史轉折點。這個曾經創造經濟奇跡的國家,如今需要在維護美日同盟與捍衛國家利益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這種平衡的達成,不僅需要政治家的智慧,更需要整個民族對國家定位的深刻反思——在21世紀的國際秩序重構中,日本究竟要成為美國的“西太平洋支點”,還是東亞的“自主性樞紐”?這個問題的答案,將決定美日同盟的未來走向,也將重新定義日本在國際格局中的戰略定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