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作為一個中國人,看到這個標題你是不是也覺得有點離譜?一根竹竿能干啥啊,怎么就讓中國損失慘重了?但別笑,這還真不是瞎編的故事。歷史上確實有些外國人,利用竹竿這么個不起眼的東西,從中國偷渡出去一些寶貝,搞得中國經濟、文化上損失不小。
先說說為啥竹竿能被看上。竹子在中國那可是老寶貝了,便宜又好用,蓋房子、做家具、編筐子,啥都能干。關鍵它還有個天然優勢——中空。你想想,這不就是個現成的“藏寶管”嗎?加上竹子在中國到處都是,出口的時候誰會盯著它查啊?海關的注意力都在絲綢、茶葉這些值錢貨上,竹竿這種“低調選手”就成了偷渡的好幫手。
尤其在19世紀到20世紀初,那時候中國正亂,外有列強虎視眈眈,內有軍閥混戰,監管松散得很。外國人瞅準機會,用竹竿藏點稀罕玩意兒,躲過檢查帶出去,簡直不要太順手。所以,竹竿這東西,別看不起眼,關鍵時候真能“扮豬吃虎”。
案例一:偷種子,斷了中國植物財路
第一個案例,咱們聊聊植物學家威爾遜(Ernest Wilson),這哥們兒1907年在四川搞了個大動作。威爾遜是英國人,人稱“中國威爾遜”,因為他老往中國跑,專門收集稀有植物。他那次盯上的是一種珍稀蘭花的種子,這玩意兒在西方市場值老鼻子錢了,但中國明令禁止出口。
威爾遜咋干的?他先跟當地農民套近乎,說是搞科學研究,騙到手幾顆種子。然后他找了根竹竿,把里面掏空,把種子塞進去,再偽裝成根拐杖。帶著這根“拐杖”,他混在一堆商人里,想蒙混過關。可惜啊,到了邊境檢查站,碰上個眼尖的官員,覺得這竹竿不對勁,一敲發現是空的,種子暴露,威爾遜當場被抓。
這事兒后果挺嚴重。那時候中國還沒意識到植物資源多值錢,種子丟了等于白送給外國市場。西方拿去培育后,賣出天價,中國一分錢沒撈著。更別提外交上的麻煩,英國人這行為讓中國政府更防著外國人,出口政策收得更緊。雖說沒具體數字,但按現在看,這種稀有植物的經濟價值怎么也得上百萬美元,中國這波虧大了。
案例二:藏鴉片,攪亂中國經濟
再講個狠的,19世紀中期鴉片貿易那會兒的事兒。鴉片這東西害人不淺,中國政府拼命禁,可英國商人就是不死心。1855年,有伙英國佬想了個損招,用竹竿偷運鴉片進中國。他們把竹竿掏空,塞進小包鴉片,再用蠟封住口,混在一堆建筑用的竹子里運進來。
這招一開始真管用,幾次都順利過關,鴉片悄悄進了市場。可干得多了,量太大,露餡了。上海海關查倉庫時,發現幾千根竹竿里全是鴉片,逮了幾個外國人和本地幫手,繳了價值幾百萬兩銀子的貨。
這對中國的打擊有多大?鴉片泛濫直接毀人,癮君子多了,勞動力沒了,社會亂套。更慘的是,政府收不上稅,經濟被拖垮。據史料估算,鴉片貿易那幾年,中國光經濟損失就幾十億兩銀子,竹竿這招雖是小手段,但助長了毒害,加重了國難。
案例三:偷文物,掏空中國文化根
最后一個案例更扎心,1908年法國人貝利奧(Paul Pelliot)在敦煌莫高窟干的事兒。那時候中國政局亂,莫高窟的文物沒人管,貝利奧跑去“淘寶”。他弄到幾千件古籍和佛像,其中不少是拿竹竿偷運出去的。方法簡單粗暴,把竹竿掏空,卷起古籍塞進去,裝成探險裝備帶走。
這波操作太狠。莫高窟的文物是中華文化的命根子,貝利奧拿走的那些東西,現在散在國外博物館里,值多少錢沒法算,但文化損失是無價的。中國丟了這些,歷史研究斷了線,國民連自己老祖宗的遺產都摸不著。雖然后來中國努力追回,可大部分還是沒回來,傷口還在那兒。
這三件事,經濟上怎么虧的?先說種子那次,丟了稀有植物資源,西方拿去賺了大錢,中國啥也沒落著,潛在損失少說幾百萬美元。鴉片那回更直接,毒品擾亂市場,政府稅收大減,社會成本飆升,幾十億兩銀子打水漂。文物這塊,表面看是文化損失,但長遠看,旅游、研究這些領域的收入全沒了,經濟賬沒法細算,但肯定不小。
每次出事,政府得加人手、修法規,花錢不說,還得跟外國人吵架,外交上也吃虧。總的來說,竹竿雖小,背后捅的窟窿可不小。
經濟虧了還能賺回來,文化丟了真要命。像莫高窟的文物,那是幾千年的歷史結晶,被偷走后,中國人自己都看不全自己的故事。研究上缺資料,教育上少素材,連帶民族自豪感都受挫。外國人拿著咱的寶貝賺錢、炫耀,咱只能干瞪眼,這滋味不好受。
現在追文物是個大工程,外交、法律都得使上勁,可收效甚微。那些竹竿運出去的東西,成了永遠的痛。
這幾件事兒聽著玄乎,但真真切切發生過。一根竹竿,愣是讓中國吃了大虧。回頭看,當時監管弱、意識差,才讓外國人鉆了空子。現在中國強了,文物、自然資源都有了保護,可這些歷史教訓得記著。別小看任何漏洞,保住國寶是咱每個人的事兒。
參考資料
邢耀龍著. 《敦煌大歷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