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賽季NBA球員工資集體縮水,聯盟和球星都沒能幸免于難,光是庫里就被扣了510萬美元,球迷一邊為自己偶像叫屈,一邊也在琢磨,這筆錢到底是怎么沒的,事兒得從NBA的那套老規矩說起,聯盟每年會把球員薪水的10%先扣下來,像存個押金,等賽季結束看聯盟賺沒賺到錢,賺了大家一起分錢,沒賺到就老板優先拿回一大筆,這套機制說是保底,其實也埋著不少爭議點。
今年的鍋主要還是NBA賺得沒預期多,原本NBA樂觀估算,2024-25賽季的籃球相關收入(BRI)能有102.5億美元,結果現實啪啪打臉,錢沒到位,直接導致聯盟球員整體降薪9%,要知道這個“9%可不是隨便一拍腦袋算出來的,NBA每年這10%托管資金高達5.275億美元,按聯盟實際收入來分,今年91%流進了老板口袋,只剩9%勉強退回球員,損失直接擺在明面上。
舉個例子,球迷最關心的庫里,年薪5580萬美元,按10%交了558萬托管,這回只收回50.2萬,等于白白少賺了510萬,別看庫里拿得多,損失的比例一樣扎心,約基奇、恩比德這種頂薪球員也都各虧470萬左右,稍微低點的比爾也被扣掉460萬,這不是小數目,尤其在球員普遍高薪的當下,這筆錢絕對能讓普通人“點贊回懟半輩子。
但別以為NBA球星都在“數錢數到手軟,實際上到手工資真沒大家想的多,還是以庫里為例,5580萬年薪,看著嚇人,37%聯邦稅、13.3%加州州稅、10%聯盟托管、3%經紀人提成、各種社保和運動員稅一扣,最后能落袋的只剩1778萬美元,差不多三分之一,換算下來,庫里干了一年,光給政府和聯盟打工就貢獻了三千多萬,這還不算各種慈善和商業合作,球迷嘴里的“千萬富翁,其實每一分錢都沒那么好賺。
說回降薪本身,聯盟這套托管機制原意是為了平衡風險,老板們不能光靠球員賣命就自己“擺爛,但今年收入沒達標,老板先拿回大頭,球員只能“共擔風險,這事看著公平,其實細究起來,球員損失更直觀,畢竟他們付出的時間和健康都是明碼標價的,老板虧的錢很快還能靠轉播、贊助補回來,球員失去的賽季和巔峰狀態可沒法重來。
問題來了,NBA到底為啥今年沒賺夠,原因挺復雜,一方面全球經濟環境不景氣,贊助、轉播和門票收入都在縮水,另一方面,聯盟本身的品牌號召力也在面臨挑戰,超級球星扎堆受傷,季后賽收視率沒往年高,市場擴張又遇瓶頸,尤其中國市場波動明顯,影響力和收入雙雙受挫,這些都是明面上的大問題。
再看球員個人,選擇在哪支球隊打球,甚至搬到哪個州,其實都是經濟賬,火箭新援芬尼-史密斯就是個典型,他今年簽了4年5300萬大合同,要是留在湖人,光加州州稅就要交705萬,結果去德州火箭,直接省下一套豪宅的錢,別說球迷心動,球員自己也會拿“稅后收入當核心參考,畢竟誰都不想白白給州政府打工。
再聊聊新秀球員的現實,楊瀚森今年新秀合同442萬,開拓者主場在俄勒岡州,最高州稅9.9%,扣完聯邦稅、經紀人、托管和社保,最后到手160萬,雖然乍一看也不少,但跟國內球迷想象的“暴富完全不是一個量級,更別提萬一中國籃協和青島男籃也要分成,到手錢還得再打折,這種現實,才是NBA底層球員的日常。
當然,換個角度想,場外代言和商業價值才是球星真正的金礦,像楊瀚森剛進NBA,品牌資源馬上跟上,打得好了,場外收入很可能比工資還高,這也是為什么NBA球員那么重視個人形象和曝光度,畢竟聯盟不給力,自己總得多條出路。
說到底,NBA今年這波集體降薪,是聯盟和球員的“雙輸,老板們少賺,球員們更虧,球迷也只能感嘆一句“時代變了,過去動輒年年漲薪的好日子告一段落,未來聯盟怎么調整收入結構,球員又該如何保護自己利益,這才是整個NBA生態的核心命題,降薪只是個開始,真正的變革還在后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