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戴瑤 記者 任明超)在海南黎族村落,千年非遺技藝正通過村民之手煥發新生,成為文旅融合的新動力。近日,2025海南“文旅高質量發展深度調研行”媒體采訪團活動深入昌江、白沙等市縣,感受黎族非遺文旅融合之路。
把陶土放在桌上,揉好圓球制成底座,再用雙手搓出長條,沿著底座壘好邊緣,用貝殼刮平縫隙……在昌江縣石碌鎮保突制陶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黎族原始制陶技藝的縣級代表性傳承人李名眾,正在為游客展示黎族原始制陶技藝,不到十分鐘,這位來自保突村的95后小伙子已經讓小巧的陶制煙灰缸初具雛形。
“當年很多村里的老人還在制作黎陶,但是沒有地方賣。因此我們成立了合作社,村民可以來這里制作黎陶、銷售成品,讓這門技藝傳承下來。”2013年,黎族原始制陶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劉梅珍牽頭成立了昌江保突黎陶制品專業合作社,如今在“非遺傳承+科普研學+鄉村旅游”模式的帶動下,該合作社年銷售額約100萬元,帶動150余名村民就業。
在保突制陶館,李名眾正介紹黎族原始制陶技藝。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戴瑤/攝
“盡管學習黎陶制作的過程有些枯燥,但作為村里的年輕人,我希望能夠將這門技藝傳承下去。”李名眾表示。近年來,昌江黎族自治縣充分發掘黎族原始制陶技藝所擁有的資源稟賦,在“文化延續未來、非遺助力鄉村”理念引領下,促進昌江黎陶文化產、學、研、旅一體化發展,讓千年黎陶技藝重新煥發活力。體驗館一側的長桌上擺放著一些頗具特色的黎陶制品。“其中一部分是一些學生來到這里體驗時的作品,我們會經常組織研學活動,讓更多年輕人了解黎陶文化。”李名眾說。
而當非遺陶罐被架在白沙黎醫的灶臺上,承載著千年傳承的黎藥又氤氳出新的香氣。“這大概是我來的第五次了,效果非常好。”在白沙黎族醫藥體驗區的按摩室內,一位患有腰頸疼痛的村民結束推拿治療后露出輕松的表情。來自周邊的村民正坐在診室外的椅子上,排隊等待治療。“有很多周圍的村民會專門來這里找我們配藥、調理。”白沙縣黎族醫藥協會的王雪忱介紹,目前她已經取得了確有專長醫師資格證,在白沙黎族醫藥體驗區從事相關工作。
白沙黎族醫藥體驗區內的藥材展示柜。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戴瑤/攝
2023年9月,海南省首個“黎族醫藥體驗區”在白沙縣人民醫院茶城院區掛牌成立。該體驗區面積約200平方米,內設接診堂、熏蒸室、中藥材展示廳、黎醫藥文化長廊等區域。“為了更好地傳承黎族醫藥,我們還在挖掘各村的‘民間高手’。”白沙縣黎族醫藥協會會長符金馬表示,目前很多黎族醫藥傳承者年事已高,他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可以加入到黎族醫藥的傳承中。
在體驗區穿著黎族服飾的工作人員中,一位穿著T恤、牛仔褲的女生一直忙前忙后,出入各診室之間。“我大學是學音樂的,但從小就對黎藥很感興趣,畢業后就決定進入這個行業。”在海口生活的00后女生劉恩宇兒時經常和母親回到白沙縣志口村和羅帥一村探親,跟著家里的長輩一起上山認藥、采藥,對黎藥知識耳濡目染。畢業至今,她已經跟隨王雪忱學習了6個多月,“我想繼續深入學習,考取資格證書,未來讓更多人能夠認識和了解黎藥黎醫”。
截至目前,該體驗區已吸引省內外600余人次前來體驗黎藥酒推拿和黎藥足療等黎醫藥服務。在符金馬看來,設立體驗區是提供文旅產品供給的一個重要途徑,不但能夠讓游客能夠享受高質量的旅游服務,還能推動黎藥走向全國,守護更多人的健康。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