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阮佳琪】
據中國外交部消息,2024年12月13日,中美兩國政府代表在北京換文簽署了《關于修訂和延長兩國政府科學技術合作協定的議定書》,將《中美科技合作協定》(STA,后簡稱“協定”)自2024年8月27日起延期5年。
當時,這份“協定”在期滿后歷經兩次延期波折,經過長達一年多的拉鋸談判與反復協商,才終于在漫長等待后塵埃落定。續簽過程之艱難,恰恰反映出今天的中美科技領域合作已經深受地緣政治影響。
“(課堂上),我們曾經深入討論了2023-2024年最新一輪‘協定’的談判情況,以及新‘協定’的制定為何耗時如此之久,”美國知名學者丹尼斯·西蒙(Denis Simon)向《南華早報》回憶道,“當時有中國學生提問道,“既然雙方缺乏信任,為何還要續約?”另一名來自美國的學生則回答說,‘因為信任總得從某處開始建立。’”
西蒙是美國知名當代中國問題研究專家、2006年“中國政府友誼獎”的獲得者。在過去40多年里,他始終在中美之間發揮合作橋梁的角色,多次旗幟鮮明地反對美方阻礙“協定”續簽,批評美方試圖削弱與中國的科技合作是“愚蠢之舉”。
據港媒7日報道,西蒙同時在北京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教授一門關于中國科技政策的研究生課程,“協定”相關內容正是課程的核心部分。他認為,“協定”是中美關系的風向標。
西蒙告訴《南華早報》,自己在課堂上始終強調,“在當前的國際關系格局中,科學(合作)既是橋梁,也是戰場”。那場讓他記憶深刻的中美學生課堂“交鋒”,似乎也印證了這一點。
資料圖:丹尼斯·西蒙 圖自CGTN
“‘協定’仍未真正重啟”
作為1979年中美建交后簽署的首批政府間協定之一,《中美科技合作協定》一直被視為兩國科技合作的重要象征。該“協定”通常每5年續簽一次,上一次全面續簽是在特朗普第一次執政期間。
在西蒙看來,“協定”在覆蓋范圍、存續時長與象征意義上都獨具特色。相較于制度化程度更高但政治色彩較淡的美歐科技協議,以及雖然力度強勁但極少成為雙邊關系核心的美印、美日科技協議,中美“協定”的地位尤為特殊。
在拜登政府任內,“協定”分別在2023年8月和2024年2月兩次獲得半年延期,而非全面續簽。去年年底,特朗普贏下美國大選后,一直聽不到動靜的“協定”很快傳來了續簽的消息。
根據美方的說法,新“協定”僅涵蓋“基礎研究”,不會促進“關鍵技術和新興技術開發方面的合作”。據美媒報道,未涵蓋內容包括與人工智能和量子計算有關的技術。
有美國務院官員進一步解釋稱,“協定”的實質性修改將明確合作僅限于政府層面,并將交流范圍限制在“互利領域的基礎研究”,例如地震傳感器數據等,同時強調加強政府內的跨部門審查等。
《華盛頓郵報》、美聯社等美媒當時指出,修改后的條款縮小了合作范圍,并增加了額外的保障措施,映照出當今中美關系的緊張現實。激烈爭奪技術主導地位的兩國都重申有興趣促進合作,但各自都有擔憂。
“讓‘協定’恢復生機的最大障礙,仍然是揮之不去的政治不信任,這種不信任在多個領域仍顯根深蒂固。”西蒙告訴《南華早報》。
他說,“協定”之所以被視為中美雙邊關系的基石,源于其高度的象征意義——它是中美關系正常化后兩國首次正式且和平的接觸。在外交關系尚處脆弱階段的當時,科技合作為建立信任提供了政治上的“安全”基礎。而這種合作的整體影響深遠,讓“科技外交”從概念變為現實。
但在當前地緣政治格局下,“協定”正處于國家安全關切、經濟競爭力與科技民族主義的交叉點。當前關于“協定”的討論,已不僅關乎于科學本身,也引發了關于美國應在多大程度上與所謂“戰略競爭對手”展開接觸的激烈論戰。
西蒙介紹道,“協定”的每次續簽,都反映出不同時期的優先議題變化。20世紀80至90年代,“協定”的合作重點集中在農業、水文與能源領域;21世紀初,生物醫藥和環境領域的合作有所增長;到了2010年,“協定”的重心轉向太空、量子技術、人工智能等“大科學”領域。
最近兩次續約(2018年和2023年)的難度則越來越大。西蒙還透露稱,盡管去年年底雙方續簽成功,但實際上“協定”仍處于“擱置”狀態。
西蒙認為,當前正在推進的中美貿易談判,或許能為“協定”的真正重啟提供“微弱”空間。諸如放寬出口管制、穩定學者簽證政策等具有積極意義的激勵措施,不僅能為“協定”的重啟注入活力,還能使其聚焦于醫藥衛生與農業合作領域。
不過,他也坦言,美國更廣泛的對華政策動向,比如進一步限制高科技產品出口,以及收緊留學生簽證等,都透露出一種令人擔憂的“戰略脫鉤”心態。
尤其在特朗普身邊仍然圍繞著眾多對華鷹派的情況下,許多觀察人士都悲觀認為,雙方達成深層次、建設性解決方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歸根結底,更深層次合作的真正潛力,仍取決于能否解決潛在的信任和安全關切。”西蒙說。
山東東營:工人車間內生產碳化硅晶片產品。視覺中國
“反對‘協定’的人往往忽視了:美國競爭力依賴于中國人才”
“我想起21世紀初認識的一名中國博士后,如今他已經是深圳某實驗室的負責人。2023年他告訴我,他也很想(和美方人員)重新開展合作,但現在哪怕給麻省理工的同事發一封郵件,都得解釋半天。”西蒙無奈道。
他告訴港媒,“協定”的不確定性已經在多個層面都滋生了不信任:學術機構對啟動聯合實驗室等新項目持觀望態度,科研人員擔憂旅行限制與監控,資金提供方則愈發焦慮,導致科研資助與交流項目逐漸枯竭。
雖然氣候變化、公共衛生、生物多樣性等領域的中美科技合作仍有延續,但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高科技領域的合作,則會受到嚴格審查。
中美學者參與聯合研究項目的意愿本就日漸減弱,而特朗普再度執政后進一步限制簽證與科研資金撥款,無疑是雪上加霜。簽證申請大面積遭拒的情況下,“中國學生和研究人員普遍感到震驚與被排斥。”
而早在首屆總統任期時,臭名昭著的“中國行動計劃”已經讓超過1400名華裔或中國籍學者的工作崗位流失,特朗普主推的這項“毒計”迫使數百名中國科學家和博士后選擇離開美國。
一項針對華裔美國教職人員的近期調查顯示,61%的人因擔心監控和騷擾而考慮離開美國。研究追蹤還發現,早在2021年,與中國相關的科研人員,從美國機構離職、變更隸屬關系的比例就已上升了22%。
“合作的寒意是真實存在的。我們已經看到人才儲備的持續下降……這些政策對美國在科學進步和技術創新方面的負面影響如此巨大,以至于讓人難以理解特朗普政府2.0行動背后的邏輯。”
西蒙直言不諱,“反對‘協定’的人常常忽視一個事實:美國在許多科技領域能夠繼續保持競爭力,是因為我們依賴于中國人才參與美國研發體系。破壞中美人才流動將危及美國長期的創新表現。”
他還警告道,如果“協定”無法繼續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聯合研究機會,在美的中國頂尖研究人員可能會轉向其他國家,中國也可能通過類似“千人計劃”等政策吸引人才回流。
西蒙強調,“協定”是反應中美在雙邊關系中如何看待科技外交的“風向標”。若它陷入停滯甚至瓦解,不僅預示著兩國在貿易、軍事領域從接觸轉向“脫鉤與遏制”,更意味著全球知識創造的根基也將受到沖擊。
“無論是氣候變化、清潔能源,還是流行病與公共衛生等全球性挑戰,其有效解決都離不開中美兩國的持續合作。”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