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旗所指,心之所向!這里是《咔噠時間》特別專欄——“康巴黨旗紅”,在這里,我們觸摸高原脈搏里跳動的紅色基因,聆聽雪域兒女對黨的深情告白;在這里,我們見證黨支部筑起的紅色堡壘,定格各族同胞攜手奮進的動人瞬間。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與黨旗同行,讓黨的聲音傳遍雪域牧場!
獨牛難扛風雪,群牛能踏新路!《致富有方》深度解碼:凝心聚力的草原兒女如何譜寫鄉村振興共富傳奇。
致富有方①
德西村的格?;ㄩ_了
——記白玉縣村集體經濟項目“紅泉谷”開谷時刻
在海拔3200米的白玉縣沙馬鄉德西村,晨霧正從紅泉谷緩緩升起,溫泉水汽氤氳著格?;ǖ南銡狻>驮谧蛱?,村里的老人們圍坐在新建的溫泉酒店前,用粗糙的手掌撫摸著雕花欄桿,眼里映著從未有過的光亮——這個世代放牧的村落,終于迎來了屬于自己的“聚寶盆”。
今年,5月6日,當第一縷陽光掠過雪山尖,“紅泉谷”文旅項目正式開谷。81歲的老黨員扎西大叔捧著青稞酒,顫巍巍地敬向遠方:“當年紅軍路過咱村,喝的就是這眼溫泉水?。∪缃窆伯a黨又給咱送來了“紅泉谷”,這是咱德西村的福氣!”作為紅軍長征途經地,德西村的紅色基因早已融入血脈,而今天,這份厚重的歷史積淀,終于化作了觸手可及的發展機遇。
沿著石板路走進紅泉谷,占地20畝的項目區里,四川發展派駐的第一書記張鐳,正蹲在施工現場和工匠們比畫著什么。這位皮膚黝黑的“90后”書記翻開筆記本:“您看這800萬股本金,咱們分三份用,300萬建溫泉池,200萬做紅色展陳,剩下的用來搞民俗體驗區。鄉親們以土地和勞動力入股,年底光保底分紅就有40萬!”說到這兒,他的眼睛亮起來,更重要的是,家家都有了“鐵飯碗”。村支書多呷說:“以前放牧看天吃飯,現在我在溫泉酒店當管理員,每月有3000塊工資!你看這鍋爐房,這廚房,都是咱們自己人(村)在管。昨天縣上旅游局的同志說,下個月就將迎來第一批游客來體驗‘紅色研學+溫泉養生’線路呢!”
在德西村的脫貧賬本上,一組數字格外醒目:項目帶動210名村民就近就業,其中建檔立卡戶87人,預計年接待游客5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800萬元,村集體資產從“零”躍升至7500萬元。這些數字背后,是四川發展駐村干部連續多年的堅守——從2017年首批第一書記駐村,到如今托底性幫扶專班進駐,11名駐村干部接續奮斗,用青春和汗水繪就了德西村的致富畫卷。2020年那場雪災,當時的駐村干部李建軍,硬是肩扛手推,為牧民搶運了3噸飼料,自己卻凍得落下了腿疼的毛病。
站在紅泉谷觀景臺上,張鐳指向遠處的藍松湖:“您看那片青稞地,明年咱們要種上雪菊和藜麥,游客可以體驗采摘,那邊的草場,計劃搞騎馬觀光和藏餐體驗”。他的手機里存著上百張規劃圖,從菌類加工廠到文創工坊,每一筆都畫著德西村的未來。而最讓他驕傲的,是村里新成立的旅游合作社,牧民放下牧鞭,當上了導游、廚師和民宿老板?!吧现芪覀冞€帶合作社(社員)去成都培訓,現在他們已經能對著鏡頭介紹'薩瑪王朝遺址'的歷史了!”
黃昏時分,德西村的曬谷場上熱鬧起來。62歲的老阿媽卓瑪,把自家的手工編織品搬進了民俗體驗館,她摸著嶄新的展柜說:“以前這些氆氌只能賣給販子,現在游客能直接到家里來買。上個月,一個成都來的姑娘買了我三條圍巾,說要帶給大學里的藏族同學呢!”
截至目前,四川發展在白玉縣累計投入幫扶資金1.2億元,培育特色產業項目17個,帶動2300余名群眾增收。從雪山腳下的藜麥田,到峽谷深處的菌類工廠,從“輸血式”幫扶到“造血式”發展,不斷為鄉村振興注入澎湃動能。正如德西村入口處那塊石碑上刻的“紅泉潤民心,格桑向陽開”,當產業的種子在高原扎根,當希望的陽光照亮每一張笑臉,這就是新時代幫扶故事最動人的注腳。
來源:中共甘孜州委組織部黨員教育中心
責編:陳思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