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炎炎夏日,除了熱浪滾滾的天氣外,你是不是明顯感受到家里的電費也在蹭蹭攀升。
這兩天,有市民撥打本報熱線3996119咨詢:“是不是有項用電模式,可以讓夜間用電便宜不少。”其實,大家所說的這項用電業務,就是居民峰谷分時電價(以下簡稱分時電價)。
據了解,截至目前,六安市已有18.84萬戶居民辦理分時電價。此外,平均每天通過線上線下渠道,申請辦理該項業務的六安居民有70多戶。節能節電的生活理念,已漸漸融入到大家的日常生活。
居民如何辦理分時電價?哪些家庭適合辦理?辦理該項用電業務后又能省下多少電費?7月22日上午,記者就上述問題,采訪了國網六安市供電公司皖西路營業廳相關工作人員。
居民低谷時段用電多
辦理分時電價更劃算
上午9時,該營業大廳已有不少市民前來辦理相關業務,市民張先生正在咨詢工作人員如何辦理居民分時電價事宜。
“夏季是用電高峰期,家里多臺空調長時間運行,用電量可不小,這讓我對分時電價很感興趣。”張先生告訴記者,他是上班族,白天多在單位,晚上家里多個房間空調能開一夜,電費竄得比較高,想了解下,辦理分時電價后到底能省下多少電費。
“安徽省居民峰谷分時電價分為兩個時段,平段為8:00—22:00,每度電在0.5653元的基礎上,上漲3分錢,執行0.5953元/度,谷段為22:00—次日8:00,每度電在0.5653元的基礎上,下調0.25元,也就是0.3153元/度。”皖西路供電營業廳班長杜娜細心地介紹著。
“省錢與否主要看居民低谷時段用電量的占比,低谷時段用電量占比越高越劃算。”杜娜說,像張先生的家庭用電情況,是適合辦理分時電價的,因為空調、熱水器等用電設備的使用時段多安排在低谷時段,節電效果還是明顯的。
測測家里用電情況適合分時電價嗎?
“如何測算能節約多少電費呢?有沒有相應的依據,讓居民直觀了解是否適合辦理分時電價?”記者問道。
杜娜表示,根據分時電價上浮和下調的幅度,經測算,若居民用戶在低谷時段的用電量占比超過全天用電量的11%,選擇分時電價更有助于節省電費。
此外,居民用戶也可以根據以往電費清單自行進行計算對比。比如6月電費清單顯示平(本期指數2100、 上期指數2000),谷(本期指數4200,上期指數4000),本月用電量為300度,電價0.5653元/度,電費結算金額為169.59元。如果按照分時電價進行結算,本月電費為122.59元,那么執行分時電價較正常電價節省47元。
“居民分時電價對上班族還是比較劃算的,特別是現在天氣熱,平常上班避開用電峰段,晚上開空調還能節約電費。”市民吳女士在一旁說道。
分時電價辦理、退出機制方便靈活
杜娜告訴記者,分時電價業務辦理遵循居民自愿原則,如需辦理可通過線下供電窗口(如供電營業廳、政務中心供電窗口、市開發區管委會供電窗口)和線上(網上國網APP、“國網安徽電力”微信公眾號的“峰谷電變更”業務)申請辦理。
通過線下供電窗口辦理時,攜帶戶主身份證明可臨柜申請;通過線上辦理時,進入APP或公眾號的“網上營業廳”—“辦理”—“峰谷電變更”后,上傳戶主身份證明進行申請,符合條件的可及時生效。
“如果申請辦理分時電價后,運行一段時間覺得不合適,自申請之日起滿一年后,可調整為原計價模式。后期如想再次申請分時電價沒有限制。”杜娜表示,退辦手續與申請手續相同,通過線下營業廳和線上渠道,在電費結清的情況下,提交戶主身份證明就可以辦理。
友情提醒,居民分時電價和居民階梯電價是兩個不同的政策。無論是否選擇執行居民分時電價政策,都需執行居民階梯電價政策。
節電激勵,節約1度電獎勵3元電費
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目前安徽正在開展“節電響應 皖美同行”活動。今年7至8月,國網安徽電力將根據全省電力供需形勢,動態發布“節電響應”邀約時段,居民用戶關注“國網安徽電力”微信公眾號并綁定戶號,在邀約時段,通過手機便捷確認是否參與當日的節電行動。如采取關閉高能耗設備或轉移至低谷時段使用,合理優化家電設備功率,實現有效節電,可獲得相應的電費獎勵。
杜娜表示,這是全省創新的居民節電激勵行動,對有效響應的居民,每節約1度電將獎勵3元電費,并在活動周期結束后10日內發放至用戶電費賬戶。據介紹,用戶節電量以活動日與基準日(最近的前一個非活動日)同一時段的電量差值計算。此舉將分散的居民節電行為匯聚成“虛擬電廠”,可以為電網安全增添柔性保障。
據悉,我市所有低壓居民正常電力用戶(包括使用個人電動汽車充電樁的居民用戶),均可通過“國網安徽電力”微信公眾號及小程序、供電營業廳等線上線下渠道報名參與。
來源:六安新周報融媒體記者 廖小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