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在澳華人被裁,崗位全流向印度!
最近,在澳華人朋友圈正流傳一股不安的情緒——不少人突然被通知裁員,而他們熟悉的工作崗位,不是被取消了,而是“搬”去了印度。
不只是個別公司,金融、IT、客服、政府服務等多個行業,幾乎同步開啟“全球外包模式”。一位華人在社交平臺上發帖感嘆,自己在美國和澳洲的朋友幾乎同時失業,原因竟然都是崗位被移交到印度。
而評論區里,不少澳洲網友紛紛跟帖,稱自己或同事的崗位也遭遇了同樣的命運。
更令人震驚的是,就連一些政府項目也在外包,比如新州交通局的部分系統就已經交給印度的HCL公司負責,甚至連澳洲醫療保險卡的客服處理和開卡軟件系統,也被外包到了海外。
電話打過去,客服“咖喱味”十足,溝通困難、體驗感極差。制造業也未能幸免,有華人反映,現在一走進工廠面試現場,印度求職者占了壓倒性多數。
更讓人憤怒的是,這種趨勢已不再是隱秘操作,而是赤裸裸地“明碼標價”。知名職業顧問Tammie Ballis直接點名聯邦銀行,指責他們在本土只招聘了200多個崗位,卻在印度同時開放了超過130個職位。她質疑:“這難道不是在出賣澳大利亞嗎?”更諷刺的是,聯邦銀行官網首頁大大寫著“向原住民致敬”的口號,卻在背地里悄悄把崗位轉移出去。這場以“降低成本”為名的職場大變局,讓越來越多本地求職者尤其是華人感到憤怒又無力。
印度外包工作質量引爭議,全憑價廉優勢取勝
許多曾與印度團隊共事過的澳洲員工都表示,最大的感受就是配合困難、交付質量低、效率差。
一名開發者爆料稱,印度那邊的同事每次項目趕進度時就各種“集體生病”,什么爺爺去世、弟弟車禍、媽媽跌倒……各種理由層出不窮,交接工作拖延不斷。
一位做前端開發的程序員也表示,接手印度團隊的代碼后,bug一堆,只能反復測試和修改,甚至得提前幾天安排時間來“接爛攤子”。還有網友總結得更犀利,“和印度人打交道這么多年,我只能說,吹牛能力強,推鍋速度快,靠譜的少。”
盡管大家對印度團隊的服務質量頗有微詞,但企業還是前仆后繼地選擇他們。原因其實很簡單——便宜。
在澳洲雇一個開發人員的工資,差不多能在印度請四個人,還有網友透露,有印度團隊為了搶單,甚至主動表示“免費干”。
這種極端的價格差,讓澳洲本地勞動力根本沒有還手之力。企業雖然明知質量有風險,但在預算壓頂之下,還是選擇向“低成本”低頭。
只不過,這些企業節省下來的成本,最后卻可能由納稅人買單——因為大量崗位流失本地,意味著稅收下降、就業減少,而政府的財政壓力終將轉嫁給普通人。
聯邦銀行發聲回應,議員怒懟:這是在出賣澳大利亞!
面對爭議,聯邦銀行終于發聲,稱在澳洲“找不到相應技術人才”,因此選擇在印度招人。但這個理由并未得到公眾認可。
更引發爭議的是,有消息稱聯邦銀行計劃在印度的辦公室擴展至上萬人,和之前西太銀行將160個崗位轉移至菲律賓如出一轍。一邊是本地人才找不到工作,一邊是海外團隊不斷擴編,澳洲社會的信任感正悄然流失。
更炸裂的是,這背后還有一條“隱蔽通道”。在議會質詢中,昆士蘭參議員Gerard Rennick質問財政部,是否知曉這些流向海外的工資是否繳稅。財政部官員當場啞口無言,只能承諾“后補資料”。
但Rennick繼續揭露,目前澳洲政策竟允許企業對支付海外員工的工資免稅處理,甚至還能申請抵扣。
這等于說,企業不僅把崗位轉走,還“順便”把該交的稅也帶走了。最后的結局就是——留下來的澳洲人要交更多的稅,補上這個窟窿。他痛批這就是“在赤裸裸地出賣澳大利亞”。
不少網友也開始呼吁政府立法限制大型銀行外包關鍵崗位,尤其是IT、客服這些涉及國家信息系統和服務體驗的職能部門。
更有人直言:“如果你拿著數十億澳元利潤,就不能再打一邊收本地客戶的錢,一邊把他們的工作拱手送人。”
但目前來看,政府還沒有拿出明確的限制措施。而澳洲的就業市場,也還在這場看似“合理”的外包潮中,一點點失血。
中澳之間最新新聞熱點,
更多新聞熱點追蹤
請點下方關注獲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