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日本媒體放出特朗普可能會訪問中國的消息之后,對于他是否會參加中國“九三閱兵”的消息就層出不窮。
如果特朗普真的出席,那么中美俄三國元首的會面,勢必會很大程度上改變現有的國際秩序,然而,中美雙方都沒有就特朗普是否出席做出回應。
直到7月4日,特朗普才在記者的采訪中談到這個問題,那么特朗普究竟是怎么說的呢?他到底會不會出席“九三閱兵”?
經貿“休戰”:稀土換芯片的務實交易
特朗普的訪華表態并非孤立事件,6月25日,中美在日內瓦補簽“稀土換芯片”協議:美方取消對華三大芯片設計軟件出口禁令,放開乙烷和C919發動機出口。
中方則加速稀土出口審批,緩解美方軍工原料短缺,這種交易模式與特朗普的商人本性高度契合。
中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產國
他計劃率領蘋果CEO庫克、英偉達CEO黃仁勛等組成豪華商業代表團訪華,復制今年5月訪問中東時簽署2萬億美元訂單的模式。
商務部數據顯示,2025年1—5月中美貿易額逆勢增長8.2%,達2300億美元,盡管經貿領域出現緩和,臺灣問題仍是中美關系的“試金石”。
7月3日,中聯部部長劉建超在世界和平論壇上明確提出兩個“必須”:“美方必須尊重中國主權,必須恪守臺灣問題上的承諾”,這一表態被視為中方對特朗普訪華設定的前提條件。
特朗普政府近期呈現矛盾姿態:特朗普本人多次拒絕承諾“協防臺灣”,副手萬斯更直言美國“不再投入不明確的軍事任務”。
但是美國會仍通過法案要求在臺設立“區域緊急庫存”,這種“戰略模糊”背后,是美國國內對華鷹派與務實派的博弈,國務卿魯比奧作為被中方制裁的反華旗手,至今被排除在訪華籌備團隊之外。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9·3閱兵的歷史背景為特朗普訪華增添特殊意義,中美作為二戰盟友共同抗擊日本法西斯的歷史,與當前美日同盟形成微妙對照。
如果特朗普出席,將成為首位登上天安門觀禮臺的美國總統,與普京同框的畫面或將重塑大國關系格局。
但現實障礙顯著:美國國內已有民主黨議員揚言“參加中國閱兵等于向中國致敬”,日本政府更暗中施壓。
這些壓力使得中方邀請始終保持“戰略模糊”,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僅表示“目前沒有可以提供的信息”。
沒想到,次日特朗普在“空軍一號”專機上就訪華問題進行了正式回應,特朗普表示自己已經收到了中方的邀請,“可能訪問中國!”
這話聽著留有余地,實則透出關鍵信號:九月那個全球矚目的大日子,他大概率要缺席了,聯系他近期對俄烏沖突的公開抱怨:直言與普京通話“沒進展”,并暫停對烏軍援。
此時要是在閱兵場與普京并肩,場面得多尷尬?美俄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根本分歧,短期內難以調和,兩國領導人會面只會徒增尷尬。
十月這個時間點,是精心選擇的利益平衡點,中美五月達成的稀土與關稅新協議,其90天關鍵執行評估期正好落在八月下旬至十月初。
美國拉攏日、印、澳搞“四方稀土聯盟”,試圖減少對華依賴,但短期內撼動中國在全球稀土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幾無可能。
十月訪華,繼續圍繞稀土、關稅等核心經貿議題深化磋商,對美國經濟最為有利,重要的是,十月亞太地區外交活動密集,APEC峰會、東盟峰會接踵而至。
按照慣例,美國總統多會出席,借多邊舞臺推進議程、施加影響是更便利、更安全的選擇,遠勝于在象征意義極強的中國主場閱兵儀式上露面可能帶來的復雜解讀。
結語
特朗普的“可能訪問中國”表態,本質上是美國在實力相對衰落背景下的務實選擇。從取消科技限制到考慮出席閱兵,美方的每一步試探都圍繞“利益交換”展開。
而中方則在堅持核心利益前提下展現開放合作姿態,未來兩個月,隨著9·3閱兵臨近,特朗普訪華懸念或將揭曉,無論結果如何,這一過程已揭示中美關系新現實:對抗沒有贏家,合作才是正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