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家網信辦組織開展“清朗·優化營商網絡環境—整治涉企網絡‘黑嘴’”專項行動,部署地方網信辦積極受理處置涉企網絡侵權不法行為,督促重點網站平臺強化涉企信息內容管理。一批涉企違法違規賬號,如“柴懟懟”“車說道”等被點名。
這些網絡“黑嘴”慣于在輿論場顛倒黑白、抹黑詆毀,令不少企業苦不堪言。一家企業的成長,往往需要數年乃至數十年的精心經營,而一條虛假謠言的傳播,卻可能使其聲譽崩塌,遭受巨大經濟損失。去年,某自媒體賬號造謠某品牌脫毛儀使用后會導致失明、流產,直接讓商家損失超6000 萬元。
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對企業而言,若選擇沉默,謠言會愈演愈烈;若訴諸法律,不僅要耗費大量時間、人力、財力,即便勝訴,品牌形象也已受損。特別是對一些體量小、底子薄的中小企業來說,缺乏“音量”足夠大的發聲渠道,也沒有強大的法務團隊,遭遇惡意詆毀時更無力招架。
低廉的造謠成本與高昂的維權成本之間的落差,無形中滋長了“黑嘴”的囂張氣焰。甚至,涉企謠言背后往往隱藏著一條分工明確、規模龐大的黑色產業鏈。偽造材料、操控水軍、刷量控評……“黑嘴”們深諳流量之道,怎么吸睛怎么來,只為牟取暴利。哪怕賬號被封了,換個小號又能“轉世”。而且,一些活躍“黑嘴”背后還有“金主”——有的企業竟借網絡水軍吹捧自己、拉踩對手,進行不正當競爭。
網絡環境也是營商環境。若任由黑嘴們“興風作浪”,企業如何安心經營、放心發展?近年來,從開展“清朗·優化營商網絡環境保護企業合法權益”專項行動,到印發《網站平臺受理處置涉企網絡侵權信息舉報工作規范》,再到民營經濟促進法明確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利用互聯網等傳播渠道,以侮辱、誹謗等方式惡意侵害民營經濟組織及其經營者的人格權益”,一系列舉措旨在凈化網絡空間,為企業發展“撐腰”。此次曝光的典型案例,更對其他不法分子形成震懾。
還要看到,網絡環境復雜多變,網絡“黑嘴”并非一日形成,與其對壘要做好打“持久戰”準備,形成多方合圍態勢。對執法機關而言,出手要快、懲治要嚴,堅持發現一起、核查一起、處置一起,同時追根溯源,深挖并嚴懲那些花錢指使“黑嘴”作惡的幕后黑手。網絡平臺需切實承擔主體責任,依法依規落實信息處置、賬號關停、全網封禁等懲戒措施,讓造謠的“黑嘴”發不出聲。對企業而言,“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與其委曲求全,不如挺直腰桿維權,甚至可以將危機轉化為品牌宣傳、商譽加分的契機。網民也要摒棄“吃瓜心態”,多些客觀理性。要知道,每一次盲目跟風的轉發,都可能無形中淪為謠言的“傳聲筒”。
當然,打擊涉企網絡“黑嘴”,還要注意與正常的網絡投訴、問題反映區分開來。網絡空間里,消費者對商品質量的真實吐槽、善意批評,不能一概視為“黑嘴”行為。清朗網絡,也是優化營商環境。讓傷企的“黑嘴”徹底閉嘴,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企業才能心無旁騖地謀發展、搞創新。(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梁瑜)
來源:中國經濟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