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起,由張忠導演、李雪健主演的援疆題材電影《阿克達拉》在全國院線公映,影片改編自獲得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的長篇小說《援疆干部》,以跨越六十載的援疆歷程為脈絡,展現援疆干部扎根邊疆、奉獻青春的故事。
“這部作品以幾代人試種培育棉花為故事主線,展現了援疆工作的深入推進給新疆帶來的巨變。”導演張忠說,影片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次文藝實踐。
新一輪對口援疆工作開展以來,中央單位、援疆省市和中央企業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綿綿用力、久久為功,深入推進文化潤疆,通過加強文化資源供給、謀劃建設文化旅游項目、推進文化交往交流等方式,助力新疆各族群眾共享中華文化繁榮發展成果,讓民族團結之花在天山南北絢麗綻放。
陣地筑基 文化滋養潤邊疆
“自從學校有了‘智慧森林’數字圖書館,我每周都要來錄上一段《三國演義》,感覺自己成了故事里的角色。”6月30日,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實驗小學五年級學生張瑞凱說,每次從迷你錄音棚出來,都會把錄好的故事分享給同學們聽,大家圍在一起討論三國人物故事,教室里充滿歡聲笑語。
這座由江蘇援疆投資150萬元打造的“智慧森林”數字圖書館,館內有3萬冊紙質藏書與4.5萬冊線上圖書,還配備了朗讀亭等數字化設施,構建沉浸式閱讀空間,為邊疆孩子架起通往廣闊世界的橋梁。
“江蘇不斷推進受援地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投入750萬元支持克州博物館建設、投入2100萬元建成克州融媒體中心800平方米演播大廳,并推動非遺展示館、鄉村‘五疆’小院和多個文化廣場落地,讓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江蘇省援疆干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朱磊說。
文化陣地是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載體。為深入實施文化潤疆,各援疆省市積極推進文化陣地建設,通過打造文化服務站、建設數字圖書館、開展非遺展演活動等方式,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新疆各族群眾日常生活。
作為文化潤疆工作的成果之一,由山東援建的英吉沙縣博物館于今年5月18日開館,通過213件可移動文物展陳、數字化技術應用及沉浸式體驗設計,成為展示當地歷史文化的新窗口和文旅融合新地標。山東濟寧累計投入援疆資金1200余萬元,用于場館建設、展陳設計、文物修復及運營體系優化。
在江蘇援伊各工作組的支持下,石榴花展示館、霍城縣博物館等成為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窗口,遍布城鄉的“石榴籽書屋”“秋白書院”讓群眾在閱讀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河南援疆在哈密打造文化地標群——投資3300萬元建設左公文化苑、投資5000萬元建設哈密市文化館、投資1.2億元建設豫疆歷史文化交流中心。福建援疆去年將文化項目資金比例從8.6%提升至10.5%,已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建成包括12個“百姓書屋”、非遺展廳及科技館在內的系列文化陣地。
在援疆省市持續賦能下,新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日益完善。
文藝搭橋 交融綻放團結花
6月29日晚,和田影劇院燈火通明,舞劇《五星出東方》正在常態化演出。該劇由北京演藝集團聯合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揮部、和田地委宣傳部共同制作,自移交和田新玉歌舞團后,北京累計投入近千萬元用于設備升級。演員努爾比亞·木塔力甫說:“北京援疆不僅提升了我們的表演水平,更讓這部舞劇走向全國觀眾。”該劇今年已演出30余場,成為和田文旅融合的金字招牌。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以文化為紐帶,19個援疆省市和新疆各族群眾在一次次交流碰撞中,心越走越近、情越來越濃,在新疆這片廣袤大地上,一朵朵由文化澆灌的民族團結之花正絢麗綻放。
瑰麗的龜茲壁畫、火熱的開墾戍邊、修建中巴公路……一幕幕動人的畫面,串聯起一幅跨越70多年的上海援疆歷史長卷。由上海雜技團、新疆藝術劇院雜技團等院團演員共同出演的雜技劇《天山雪》獲第十七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
“滬新兩地攜手創作的《天山雪》,深挖上海援疆歷史,真實呈現援疆文藝碩果。”《天山雪》藝術總監俞亦綱說,該劇在全國巡演,引發了觀眾熱烈反響。
各對口援疆省市立足地域特色,創新開展文化潤疆工作,形成多層次、多領域的交往交流交融格局。廣東省以嶺南文化為載體,在喀什地區學校推廣英歌舞、潮劇等非遺項目。遼寧省突出紅色基因傳承,構建“雙向互動”機制,既組織遼沈戰役紀念館的專業團隊赴塔城宣講,又邀請沙勒克江·依明等先進模范赴遼交流,實現紅色資源共享。江蘇省通過實施蘇韻伊情·民族交融工程,推動江蘇伊犁兩地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一臺臺精品劇目演繹著文化傳承華章,一場場文化交流架起心靈相通的橋梁,一項項文化工程澆灌著民族團結沃土……19個援疆省市以文化援疆的生動實踐,助推中華文化在天山南北生根發芽。
文旅賦能 詩與遠方繪新卷
木門輕掩千年時光,菱形窗格透射古今交融。走進庫車龜茲小巷,33種業態在浙江文旅援疆“雙珠”計劃滋養下蓬勃生長——從非遺展陳到歌舞表演,從特色餐飲到人文景觀,這條承載龜茲文化的小巷吸引游客紛至沓來。庫車市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局長高賢志說,在浙江文旅援疆“雙珠”計劃助力下,龜茲小巷煥發新活力,傳統院落展現新風貌,2024年吸引游客100萬人次。
浙江省援疆指揮部宣傳文化組組長、阿克蘇地委宣傳部副部長馮仁方介紹,由浙江省援疆指揮部聯合阿克蘇地委共同部署推進的浙江文旅援疆“雙珠”計劃,聚力打造托木爾世界自然遺產和龜茲世界文化遺產2條明珠帶。截至目前,謀劃實施“雙珠”援疆項目127個,帶動受援地實施文旅項目151個,投入援疆資金5.23億元,撬動社會資本超30億元,建成提升了庫車龜茲小巷、新和縣天籟加依景區、阿拉爾市沙漠之門景區等,助力天山托木爾景區成功創建阿克蘇地區首家國家5A級旅游景區。
位于哈巴河縣齊巴爾鎮的吉林新村,原為牧民定居點阿依達爾烏英克村。在吉林援疆支持下,該村獲得1500萬元援助資金,完成整體搬遷與重建,并更名為“吉林新村”以表達感恩之情。村莊保留新疆地域特色的同時,完善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成為集生態宜居、文化傳承、旅游服務于一體的現代化鄉村。
隨著電視劇《我的阿勒泰》熱播,作為主要取景地之一的吉林新村迅速走紅,成為文旅融合推動鄉村振興的標桿。目前,該村正在建設現實版“彩虹布拉克”景區,計劃打造成融合自然風光、民俗體驗等于一體的綜合性旅游目的地。
文化潤疆不僅是精神滋養,更成為凝聚人心的“黏合劑”。“我們到無錫學習民宿經營經驗,回來后也開了民宿,鄉親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致富。”霍城縣惠遠鎮央布拉克村村民扎米拉·吾甫爾說,在江蘇援伊·無錫(江陰)工作組幫助下,村子被打造成集歷史文化與民族風情于一體的特色旅游點。
從文化陣地建設的“硬支撐”到交往交流交融的“心相通”,再到文旅融合發展的“新動能”,19個援疆省市詮釋著文化潤疆的豐富內涵:既要深耕歷史沃土,讓千年文脈煥發新生,更要著眼未來,以創新賦能讓文化認同扎根。
原標題:《文化援疆 融情合奏“同心韻”》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孔韜
來源:作者:天山網新疆日報原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