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體驗,感謝您的支持!
不得不說,自從特朗普重返白宮以來,時政領域的創作者們可謂喜憂參半。
原因無他,這位前總統實在太過特立獨行了!
甚至,許多原本中規中矩的人士,也被特朗普逼得不得不卷入政治風波之中。
比如,前任行政效率部部長、由特朗普親自任命的“保國公”、全球首富馬斯克,最近就搞了個大動作——創建了一個獨立于民主黨和共和黨之外的新政黨:“美國黨”!
但大家是否了解?
其實,在馬斯克創立“美國黨”之前,美國歷史上也曾出現過兩個名為“美國黨”的組織,它們的命運又如何呢?
一,兩黨制度的起源
在講述“美國黨”之前,有必要為大家簡要介紹下美國民主黨與共和黨的來歷。
或許受到英國政治傳統的影響,1783年美國贏得獨立戰爭后,很快便進入了政黨政治階段。
第一個全國性政黨是聯邦黨,其核心人物為漢密爾頓,主張建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反對松散的邦聯體制。
必須承認,在政黨競爭方面,先發優勢確實顯著。
憑借這一優勢,聯邦黨迅速崛起,一度掌控了政府及國會兩院,成為國家權力的核心,并推動了一系列強化政府對經濟干預的政策。
當然,有能力的政治家不止一個。1792年,杰斐遜成立了民主共和黨,該黨的目標非常明確:
抵制漢密爾頓所推行的經濟策略。
自此,美國正式邁入了兩黨競爭的時代。
1796年,隨著開國總統華盛頓卸任,聯邦黨和民主共和黨首次以政黨形式推舉候選人競選總統,直接介入國家政治,也由此奠定了現代美國總統選舉的基本模式。
然而不久之后,聯邦黨便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其衰落的原因較為復雜,但可以歸納為以下兩點:
第一,時代變遷。當美國已經建立起相對完整的聯邦體制后,聯邦黨失去了其主要的政治訴求。
第二,立場失誤。
在1812年至1814年的第二次抗英戰爭以及法國大革命期間,聯邦黨被指責親英、損害國家利益,聲譽嚴重受損,最終在1816年徹底瓦解。
而民主共和黨則在1816年至1828年間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執政壟斷。
看到這里,熟悉歷史的朋友應該能猜到接下來會發生什么。
還能發生什么?
自然是內部紛爭不斷!
如今的民主黨與共和黨,正是從當年的民主共和黨分裂而來。
無奈的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有矛盾的地方就有派系斗爭。
原本為了對抗聯邦黨而團結一致的民主共和黨人,很快因各自的利益分歧再度分裂,最終形成了今日的民主黨與共和黨。
有趣的是,當年的共和黨曾是廢除奴隸制、代表民主與人權進步的政黨。
例如,廢除黑奴制度的林肯總統就是共和黨成員。
而當時的民主黨卻支持奴隸制,傾向于維護奴隸主階級與種族壓迫。
然而如今,形勢已然逆轉!
現任共和黨總統特朗普主張限制移民,而民主黨反而成了左翼力量的代表,自詡為人權倡導者。
不得不說,世界真是變幻莫測。
不過話說回來,難道在美國歷史上就沒有其他黨派存在過嗎?有沒有人嘗試過組建第三黨?
二,歷史上的“美國黨”
當民主黨與共和黨兩大陣營基本成型后,美國政治格局幾乎成了兩黨輪流執政的局面。
不是共和黨掌權,就是民主黨執政。
而且,盡管表面上看似對立,兩黨之間卻始終維持著微妙的平衡,甚至被外界形容為“一枚硬幣的兩面”。
換句話說,其實就是沆瀣一氣的一丘之貉!
面對這種局面,自然有人心生不滿,試圖打破現狀,成立新黨與兩黨抗衡。
就像馬斯克這次推出的“美國黨”,這個名字在過去的歷史上也曾出現過兩次。
第一次是在19世紀40年代成立的“美國黨”,它還有一個更具諷刺意味的別稱:“無知黨”(Know Nothing Party)。
沒辦法,這個黨的口號實在太過極端了:
“捍衛本土美國人,警惕外來影響!”
該黨認為,“天主教移民正在圖謀控制美國”,因此堅決反對移民,主張維護保守主義和傳統價值觀。
雖然不清楚作為一個移民國家,美國到底有哪些傳統價值值得捍衛?
但無論如何,這個口號在當時確實擁有一定的市場。
在19世紀50年代,這個被稱為“無知黨”的“美國黨”一度擁有五名參議員和五十多名眾議員席位。
甚至連美國第13任總統菲爾莫爾也在1856年總統選舉中代表“美國黨”參選,并贏得了20%的普選票和8張選舉人票。
但隨后便悄然被民主黨和共和黨吸收合并。
第二個“美國黨”成立于1969年,前身是美國獨立黨。
這是一個堅持種族隔離政策的右翼政黨。
其領導人喬治·華萊士原屬民主黨,因反對該黨的種族平等理念,轉而自立門戶,創建了“美國獨立黨”。
從后來華萊士的行為來看,他組建這個黨派的目的很可能只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總統夢。
遺憾的是,在1968年總統大選中,他敗給了尼克松,隨后便灰溜溜地重新加入民主黨。
而在他離開后,“美國獨立黨”并未解散,而是更名為“美國黨”,繼續活躍了一段時間。
但終究未能掀起太大波瀾。
畢竟,真正有能力的人更愿意借助“美國黨”作為跳板,設法進入民主黨和共和黨這兩大主流政黨體系。
聊完了此前兩個“美國黨”的命運。
那么,馬斯克此次創辦的“美國黨”前景又將如何呢?
三,歷史重演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馬斯克并非心血來潮,他之所以敢于挑戰兩黨格局,也是有一定底氣的。
什么底氣?
就是民意基礎。
美國底層民眾也許容易被輿論誤導,但生活的好壞他們心里自有判斷。
2016年,為什么美國民眾寧愿把選票投給從未擔任過任何公職、毫無政治經驗的特朗普,也不愿支持民主黨精英希拉里?
因為多年被精英階層欺騙之后,美國人民對所謂的建制派已經徹底失去信任。
對此,還有一個典型案例。
新冠疫情期間,當西方媒體炒作新冠病毒“中國責任論”時,大量美國民眾卻堅信這是比爾·蓋茨等富豪的陰謀,并走上街頭要求逮捕這些“幕后黑手”!
由此可見美國社會的階層割裂程度。
而特朗普在其首個任期中,雖未做出多少實際政績,但至少民眾看到了他確實在努力兌現競選承諾,這一點已難能可貴。
這也是為何,即便受疫情影響導致經濟下滑后,拜登為首的民主黨仍需采用爭議手段才能將其趕下臺。
同樣也是為何,即使離任后官司纏身,特朗普依舊獲得大量民眾支持。
可惜的是,再度回歸的特朗普似乎又一次陷入了“屠龍少年終成惡龍”的怪圈。
無論是此前不顧普通民眾生活的對等關稅政策,還是計劃削減1.5萬億美元社會保障支出、導致1200萬人失去醫保的《大而美法案》,亦或是近期對美股市場的隨意操控,
都讓特朗普在短時間內喪失了大量支持者。
即便在今年7月4日的獨立日慶典上,仍有數十萬民眾走上街頭抗議特朗普!
可以說,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都已經難以贏得美國民眾的信任。
因此,組建第三政黨確實具備一定的民意基礎。
但問題是,事情遠沒有那么簡單!
首先,雖然特朗普目前引發眾怒,但馬斯克此前作為其得力助手,在執掌行政效率部期間也沒少樹敵。
美國各地頻發的反馬斯克運動便是明證,特斯拉汽車屢遭破壞。
因此,對于美國民眾而言,馬斯克與特朗普之間的爭斗,不過是“狗咬狗”的戲碼。
其次,金錢并非唯一障礙。
查閱相關資料可知,美國組建新政黨的門檻雖然不低,但大多可以通過資金解決。
但問題在于,建黨只是第一步,后續的發展才是關鍵。
在美國現有的政治體系中,政黨斗爭屬于“贏家通吃”型。
以特朗普為例,只要他贏得總統大選,哪怕是一條狗也能進入白宮任職。
這不是夸張的說法,看看當前特朗普內閣中那些缺乏從政經驗的官員便可知一二。
以副總統萬斯為例,從州議員升至副總統僅用了不到三年時間!
正所謂一人得勢,全家受益。
而馬斯克呢?
他也清楚自己無法戰勝民主黨和共和黨,因此組建第三政黨的目的,是通過掌握少數席位,在關鍵時刻左右政策走向。
比如否決《大而美法案》。
說白了,這就是個攪局者。
而且,是個同時得罪兩黨的攪局者。
這顯然是不利于自身發展的。
道理很簡單,即便馬斯克成功建黨并進入國會。
但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美國總統仍將從民主黨和共和黨中產生。
試想,你好不容易進入國會,獲得了參與決策的資格,會為了一個注定無緣總統寶座的馬斯克,去得罪現總統及其潛在繼任者,放棄個人前途嗎?
這顯然不現實!
可以預見。
即便馬斯克真的帶領“美國黨”進入國會,但在現實利益面前,該黨最終只會步歷史后塵,被兩黨吸納整合。
因此,老馬的“美國黨”前景不容樂觀。
結語:
不要用你的興趣去挑戰別人的專長。
美國這套政治游戲,民主黨和共和黨早已玩得爐火純青。
如果馬斯克真想破局,就必須另辟蹊徑,跳出既有規則,重新開局。
否則的話,最好提前準備好退路。
文章信息來源:
觀察者網:周德宇:馬斯克不是第一個想組“美國黨”的人,那他們都去哪兒了呢?
鳳凰網:馬斯克宣布“美國黨”明年參選,共和黨:他會成為一個沒有國家的人
新華社:新華網國際看點|馬斯克成立“美國黨”有什么目的?
搜狐網:美國兩黨制的起源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