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多月以來,在西安雁塔區小寨路街道御筆華府社區,65歲以上老人周內工作日都能吃上葷素搭配、軟爛可口的暖心餐。這份看似簡單的“愛心飯”背后,是企業從收費到免費的轉型抉擇,是社區工作者的細致摸排,更藏著一場善意的接力。
刷臉的免費午餐不“簡單”
7月2日上午10時50分,在御筆華府社區養老服務站外,塑料椅子沿著門口陰涼處被整齊擺放成一條“等候長廊”,不少早早抵達的老人在志愿者的引導下安靜排隊。身著紅色馬甲的志愿者穿梭忙碌,為開餐作著最后的準備。
“開飯嘍!大家小心腳下,咱不著急慢慢進,保證每個人都能打上飯。”11時整,隨著志愿者的暖心提醒,老人們以四五人為一組,緩步進入餐廳。對于行動不便的老人,志愿者主動上前幫忙,有的耐心詢問坐輪椅老人的用餐需求,幫忙完成刷臉登記、打包飯菜等流程;有的熱情回應老人提出“多打點澆汁”的特殊需求,細致地為他們分裝足量餐食。
由于天氣炎熱且不少老人需要餐后吃藥,大部分人選擇打包帶走。捧著裝有面條和豐富澆汁的飯盒,老人們贊不絕口:“別看這面條簡單,澆汁里豆腐嫩滑、雞蛋鮮香,還搭配了西紅柿、豆角等時令蔬菜,比我們自己做的還講究!”“免費午餐能做到這份上,服務還這么周到,來這兒吃飯心里真暖!”
作為純居民社區,御筆華府社區住戶約有2300戶,65歲以上老人有三四百人,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從農村來幫子女帶孩子的老人,他們都比較節儉。“以前10元一份的普通老年餐,對很多低收入老人來說仍是負擔。”社區黨支部書記張蓓一邊翻著走訪記錄一邊說道,“有的老人身體不好,切菜都得坐著切;有的嫌麻煩,僅用饅頭來湊合一頓飯;還有耳背、健忘的老人,經常忘記關火。我們勸他來吃飯,他們就說‘10塊錢能買好幾斤面了,能吃好幾天’。”
這份免費午餐背后,藏著企業轉型的智慧與多方力量的溫暖接力。
從收費到免費的愛心堅守
御筆華府社區養老服務站由陜西仁泰養老服務有限公司運營,該企業依托自身酒店產業的優質餐飲資源,在小寨路街道共設有5家社區養老服務站,老年餐廳頗具口碑。然而,御筆華府社區養老服務站自去年3月1日開業以來,經營面臨著困境。由于該服務站所在的街道餐飲企業林立,即便推出了10元一份的低價老年餐,仍有不少老人因經濟原因不舍得購買。而條件較好的老人選擇更多,導致就餐人數持續下滑。
面對剩下的飯菜只能免費送出去的尷尬局面,企業負責人和社區溝通后,毅然轉變思路。“既然飯菜最終要送出去,為何不直接為老人提供免費午餐?”緊接著,社區工作人員入戶走訪、細致摸排,完成65歲以上老人刷臉就餐信息錄入。
御筆華府社區養老服務站負責人高先生介紹,自今年5月19日免費試運營至今,日均有150人次享用免費午餐,日均成本投入約1000元。為保障這份愛心可持續,企業也“精打細算”,根據老人的就餐人數動態調整菜單,食材都要新鮮的,適合老年人的,確保牙口不好的老人能吃著順心。同時,公司內部還發起志愿者征集,員工們紛紛響應,包括大廚在內,都是在本職工作之余義務來幫忙。對此,公司也大力支持。
“之所以出現就餐人數與實際老年人口的差距,是因為前期摸排時部分老人外出未在家,后續若有更多社會支持,養老企業或將進一步擴大免費餐食的覆蓋范圍,讓更多老人受益。”張蓓解釋道。
從擔憂“斷供”到人人出力
“咱天天吃免費午餐,家里米面油都省了,不能讓企業負擔太重!”6月7日,67歲的居民王安營率先捐出自家米面油,呼吁免費午餐長久辦下去。他的倡議迅速得到鄰里響應,社區居民、商戶及企業紛紛慷慨解囊,捐錢捐物。
73歲的“西漂”志愿者徐彥鎖感慨:“大伙都怕這份溫暖斷了,老王帶頭后,大家都想搭把手。很多同齡人還在為生計奔波,這頓午餐是實實在在的依靠。”
令人動容的是,幾位靠撿廢品為生的老人也加入捐贈行列。80歲的王鳳英老人就是其中之一,她的兒媳患重病、兒子打零工,她每天僅靠收廢品賺十幾元,仍堅持送來一袋新大米。老人佝僂著背,手指布滿老繭,執意將大米塞給志愿者。“要不是他們,我還吃不上這么可口的飯呢,我也想幫點忙。”送大米時,老人質樸的話語,道出對這份愛心的珍視。
為確保捐贈公開透明,社區建立全程監督機制。張蓓表示,所有捐贈明細均有詳細記錄,社區和居民可隨時核查賬目。記者也留意到,在養老服務站外,排隊區域的窗戶外懸掛著一塊電子屏幕,實時滾動播放捐贈者姓名、時間及物資清單;餐廳內的電視機也以圖文形式循環展示捐贈情況。
截至目前,該服務站已累計收到米面油等物資300余公斤、捐款2360元。盡管這批捐贈物品和資金最多覆蓋當前運營成本的兩三成,主要仍靠企業自籌,但高先生堅定表示:“只要條件允許,我們定將這份溫暖延續下去。”
專家建議:從社區善舉 升華為基層養老樣本
對于御筆華府社區“免費午餐”的創新實踐,西安市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楊暉認為,這份免費午餐不僅暖胃,更彰顯了基層治理的智慧。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以資源反哺社區;社區精準對接需求,搭建服務平臺;居民自發參與互助,形成良性循環。這種多方協同的模式,為城市養老提供了極具參考價值的鮮活樣本。
楊暉指出,該項目的社會意義遠超“一頓飯”的范疇。它打破了傳統養老服務依賴政府單一供給的模式,激活了社會資源的聯動效應。“一頓飯”重塑了現代社區的人際關系,企業的善意、老人的感恩、志愿者的付出,讓社區從陌生人社會變成有溫度的共同體,極大提升了居民對社區的歸屬感和凝聚力。
針對項目的可持續性,楊暉強調需重點保障志愿者參與的積極性。“志愿服務不能僅靠熱情驅動,更需要長效激勵機制。”她建議引入“時間銀行”“積分兌換”等模式,將志愿服務量化為可積累、可兌換的資源,如積分可換取生活用品或未來養老服務;同時,通過頒發榮譽證書、社區表彰大會等形式,賦予志愿者精神層面的獲得感。“當善意得到認可,愛心就能形成傳遞的鏈條。”她說。
在推廣價值方面,楊暉認為該模式雖難以完全復制,但為基層治理提供了重要啟示。“基層養老不是政府的‘獨角戲’,而是需要企業、社會組織、居民等多元主體自下而上協同發力。未來的養老服務應構建‘普惠+差異’的分層體系:普惠性服務兜住民生底線,差異化服務滿足多元需求,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她呼吁更多企業以己之長回應社會所需,不必完全復制模式,哪怕是一份資源、一份創意,都能讓這份溫暖的養老善舉走得更穩、更遠,共同托舉起老年人的幸福晚年。
對此,社區黨支部書記張蓓也表達了現實需求:“目前免費午餐主要依靠企業投入,若想讓這份溫暖長久延續,仍需更多社會力量支持。”她希望更多有擔當的企業能伸出援手,通過資金、物資捐贈或服務合作等方式,為項目注入更多動能,讓更多老人受益。
文/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陳靜 圖/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李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