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中歐第十三輪高級別戰(zhàn)略對話在布魯塞爾舉行,現(xiàn)場氣氛異常緊繃。一場原本旨在“協(xié)調合作”的會議,卻因中國外長王毅的一番“直言不諱”而變成了一場四小時的“政策講座”。
就在這場會晤的前后,中歐之間的貿易局勢急轉直下。中國商務部連續(xù)出手,對白蘭地與醫(yī)療器械兩個歐盟強勢產品領域展開反制調查,一時間震動歐洲政壇。
這場突如其來的交鋒讓全球媒體紛紛聚焦:面對美方持續(xù)施壓,歐盟為何不與中國聯(lián)手對抗,卻突然“反水”?中歐之間這一波交鋒,到底是火藥味十足的“貿易戰(zhàn)”,還是一次深思熟慮的外交博弈?
7月5日,法國財政部長隆巴爾在一場公開場合中發(fā)出強硬表態(tài):歐盟必須修改規(guī)則,加強貿易壁壘,保護歐洲工業(yè)經(jīng)濟免受中國商品的沖擊。
這番話像一顆石子丟入池中,迅速激起波瀾。就在不到一周前,中國剛對白蘭地產品啟動反傾銷調查,而這正是法國出口中國市場的重要酒類產品。
表面上看,歐盟的行動似乎是在維護本土產業(yè)。但從貿易數(shù)據(jù)來看,歐洲汽車長期占據(jù)中國市場20%以上份額,BBA等豪華品牌在華暢銷數(shù)十年,卻從未遭遇中國方面的貿易壁壘。
如今中國電動汽車技術突飛猛進,在歐洲市場占據(jù)一席之地,歐盟卻率先出動“反補貼調查”,更設下長達五年的高額關稅。這樣“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雙標操作,讓人不得不懷疑背后的真實動機。
6月20日,歐盟委員會再次出招,援引《國際采購工具》,限制中國企業(yè)參與歐盟醫(yī)療器械公共采購。這個看似技術性的決定,卻直接阻斷了中國高端醫(yī)療設備在歐洲市場的通道。
要知道,中國近年來在核磁共振等“工業(yè)皇冠”領域實現(xiàn)突破,打破了長期被歐美設備壟斷的局面。歐盟此舉,顯然是對中國技術進步的“恐慌式”回應。
中國的反應,在很多觀察者看來是精準且克制的。白蘭地反傾銷調查主要針對法國,醫(yī)療器械反制也避開了德國產品,明顯有所保留。這說明中方并未貿然將事態(tài)升級,而是通過有節(jié)制的方式釋放信號:合作為主,但必要時也會還擊。
不得不說,這一波中歐摩擦的背景極其復雜。特朗普的貿易戰(zhàn)大棒揮向歐洲,歐盟表面憤憤不平,私底下卻在對中國設限。
原本應該形成“聯(lián)中抗美”的局勢,卻被歐盟自己攪得一團亂麻。更令人玩味的是,在美國不斷加碼對歐盟商品關稅的同時,布魯塞爾卻把矛頭對準中國,這種看似“逆邏輯”的操作,讓人大為不解。
深入分析不難看出,歐盟內部并非鐵板一塊。27個成員國之間利益沖突重重,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剛訪華簽署新能源合作協(xié)議,法國卻在推動限制中國醫(yī)療設備。
這種“各唱各調”的政治分裂,為中歐關系增添了許多不確定性,也讓中國在外交上擁有更多騰挪空間。
王毅外長在7月2日的講話中,明確表示:中國不是美國的翻版,不應用美國的方式來鏡像判斷中國。
他指出,中歐應該共同維護多邊貿易秩序,而不是互設壁壘、陷入誤判。王毅的話擲地有聲,意在提醒歐盟:一味跟風美國對抗中國,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值得注意的是,歐洲媒體還在炒作所謂“中國希望俄羅斯贏得烏克蘭戰(zhàn)爭”的言論。這一未經(jīng)證實的報道被廣泛傳播,成為西方攻擊中國立場的“新彈藥”。然而中國在俄烏沖突中始終保持中立,始終主張勸和促談。
事實上,中俄之間的經(jīng)貿合作完全基于互利原則,而歐盟自身卻在直接向烏克蘭提供武器,這種“只許我選邊,不許你中立”的邏輯,實在讓人啼笑皆非。
從經(jīng)濟角度觀察,中歐貿易體量巨大,2023年雙邊貿易總額達到7830億美元。即使在摩擦不斷的背景下,歐盟對華直接投資仍同比增長23%,這足以說明中國市場的重要性。
德國工商大會主席彼得·阿德里安就曾直言不諱:“我們一邊在中國賺錢,一邊喊著‘去風險’,這顯然說不通。”
在全球產業(yè)鏈高度依賴合作的當下,歐盟提高對華關稅壁壘,無異于自縛手腳。布魯蓋爾研究所估算,一旦與中國“脫鉤”,歐盟每年將損失470億歐元。面對如此高昂代價,歐盟的“貿易戰(zhàn)姿態(tài)”更像是一場政治表演,而非理性選擇。
中國對歐盟的反制并非一時沖動,而是經(jīng)過充分權衡后的理性回應。每一個動作都不是“對等報復”,而是“以點帶面”的策略。
不僅打擊了歐盟最敏感的產業(yè),也保留了未來談判的空間。這種“敲山震虎”的手法,既顯示了中國的底線,也傳遞了誠意。
與此同時,中國國內輿論也在密切關注中歐關系的走向。不少網(wǎng)友戲言:你家筑墻,我家也能豎籬。這句話背后,其實是中國民眾對貿易公平的強烈期待。
過去幾十年里,中國市場對歐洲商品幾乎是無門檻開放,如今中國制造技術進步,歐洲卻頻設障礙,怎能不令人憤懣?
歐盟的尷尬姿態(tài),也成了西方媒體眼中的“戰(zhàn)略焦慮”。比利時歐洲學院教授托馬斯·雷納德曾指出,歐盟將中國定位為“系統(tǒng)性對手”,更多是為了向選民展示“強硬姿態(tài)”,而非真正出于經(jīng)濟利益考慮。
事實上,中國始終主張通過對話解決分歧。從白蘭地到醫(yī)療器械,每一次回應都精準打擊、點到為止。中方?jīng)]有一味升級矛盾,而是以實際行動表明:合作仍是主流,對抗是不得已的選擇。
在這場貿易拉鋸中,歐盟的“墻頭草”姿態(tài)也暴露無遺。一邊要從中國市場賺錢,一邊又要迎合美國壓力設限。如此左右為難之下,歐盟若不能盡快理清戰(zhàn)略方向,只會在中美博弈中淪為配角。
中國并未期望通過一輪反制就徹底扭轉局勢,但每一次出擊都在明確傳達一個聲音:中國不是軟柿子,不會任人捏。如果歐盟希望維護自身產業(yè),應以公平規(guī)則為基礎,而不是搞“政治正確”的雙標操作。
7月7日,局勢仍在發(fā)酵。中歐高層會談有可能繼續(xù)推進,但能否真正緩和緊張,依然取決于歐盟下一步的選擇。中國不會主動挑起沖突,但也絕不會在核心利益上讓步。
未來中歐關系如何演進,尚需時間來檢驗。但有一點是明確的:中國已不再是那個任人擺布的市場,而是全球產業(yè)鏈中不可忽視的力量。
中歐之間的對抗不該成為常態(tài),更不該成為一場誤判的犧牲。希望歐盟盡早認清現(xiàn)實,回到合作與共贏的正軌上來。
中歐之間的這場“貿易交鋒”,遠不止白蘭地與醫(yī)療器械那么簡單。它反映的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與一個陷入戰(zhàn)略焦慮的聯(lián)盟之間的深層博弈。未來如何走,還要看歐盟是否真正聽懂了中國的“善意提醒”。
信息來源:
[1]商務部:34家歐盟企業(yè)符合要求,不會被征反傾銷稅 觀察者網(wǎng)
[2]商務部:中方措施只針對自歐盟進口醫(yī)療器械產品,在華歐資企業(yè)生產產品不受影響 觀察者網(wǎn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