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檔叫《大聲說出來》的家庭調解綜藝節目中,有這樣一對母女,披露出了一段令人震驚的畸形關系。
這對母女來自四川成都,女兒英子是個大齡單身女青年,已經34歲了還沒有男朋友。
她工作不錯,是一名研究員,相貌也算周正,怎么會拖到這個年紀還沒有結婚呢?
這個問題,恰恰也是母女兩個之間最尖銳的矛盾之一。
英子從小在學習方面就出類拔萃,她不僅上了重點大學,更是手握博士學位,興趣愛好也非常高雅,持有十級鋼琴證書。
但就是這樣一個學霸,在感情上卻始終沒什么進展;媽媽非常著急,幾年時間給英子安排了五十多場相親,卻全都以失敗告終。
而面對這樣的結果,媽媽的第一反應就是在全場觀眾的面前指責女兒:“就是你眼光太高!誰都看不上!”
可現場的專家卻敏銳地發現了問題:英子性格非常內向靦腆,缺乏自信,情緒還非常不穩定,容易大起大伏。
再看看一旁尖銳指責、中氣十足的母親,似乎一切的源頭已經再明晰不過了。
“聽話”的學霸,窒息的成長環境
從小,英子就不被允許打扮,衣柜里只有黑白灰三種顏色的衣服;
她自己攢錢偷偷買了一條花裙子,媽媽發現后,立刻就拿來剪刀,三兩下將其剪爛。
上學時,英子習慣寫日記傾訴情感,她在日記中寫下自己對班上某個男生的小小情愫,沒想到卻被翻看她日記的媽媽發現。
一頓臭罵自然是少不了,媽媽還絲毫不顧及女兒臉面,直接找上了她的班主任,要求班主任看好自己的女兒。
英子想擺脫媽媽的控制欲,媽媽卻當眾揭開女兒傷疤,提起她當年戀愛被人騙錢的往事,厲聲說:“沒有我,你自己做決定,就會被人騙!”
英子三十幾年的生活,只是聽一聽都讓人覺得窒息。
作為一個獨立的人,不能決定自己的衣著、自己的愛好、自己的生活,這樣的人生,簡直就是作為父母的附屬品而活。
控制欲的背后是高度自戀
“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
“你不聽我的,我還能害你嗎?”
“你懂什么,再過上兩年,你哭都沒地哭去!”
作為一個孩子,或者作為一個曾經的孩子,你有沒有聽到過父母口中的這些話呢?
作為成年人,父母們的閱歷、經驗和眼界必然能為孩子帶來一些人生道路上的指引;
但是在選擇、愛好、人生目標和夢想等等方面,卻需要主導人生的個體自己進行選擇。
我對很多家長說過這樣一句話:“用你的經驗去幫助孩子、修正孩子,但不能決定孩子。人生的主導權,要永遠掌握在ta自己手中。”
那些控制欲過強的家長,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孩子就應該跟著自己指點的方向走,才能獲得美好的人生。
可殊不知,你的孩子的美好人生,就是由你自己親手毀掉的。
在控制欲的背后,是過度的自戀、是急需對自己的強烈認可、是吸取孩子的能量滿足自我價值感。
心理學家巴史克認為,自戀源自于大腦對“勝任感”的一種反饋。
當現實反饋與個體期待的狀態不匹配時,個體就會通過行為修正、幻想、認知重構等等方法來維持自我價值感。
就像開頭那位媽媽,她用“離了我,你就會被騙”鎖定女兒,抬高自己;
強行為自己鑄造一個“我實在是太有用了”的高臺,以此為借口橫加干涉女兒的生活。
其實,一切的根源不在于她想控制女兒的生活,而在于她想要證明自己的“有用”。
當心“摘不下的面具”
長期生活在控制欲強的家庭環境之中,孩子或許會慢慢成為“另一個人”。
壓抑自己的愛好,父母的愛好被強行壓在孩子頭上;
不能有自己的選擇,父母已經為你“鋪好了路”;不能有自己的夢想,父母的夢想就是你的夢想。
長此以往,你到底是你自己,還是父母的另一個投射?另一個化身?
在電視劇《小歡喜》中,女孩喬英子酷愛天文,非常想要考上南京大學的天文系專業;
而媽媽宋倩卻認為南京大學根本比不上清華北大,離家也太遠,她根本無法接受。
她通過極端手段監督女兒的學習,在高三誓師大會上不顧女兒的夢想,在心愿氣球上寫下“清華北大考700分”的愿望;
讓喬英子內心無比壓抑,最后患上了嚴重的抑郁癥。
在喬英子的那一句:“我不是想去南大,我就是想逃離你!”的扎心話語中,有多少孩子感同身受,又有多少父母幡然醒悟。
我們要養的是一個孩子,而不是自己的附屬品。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過一個“假性自體”的概念;
指的是個體為了適應環境而發展出的一種人格面具,為了掩蓋真實自體而激發出的自主性和創造性。
其形成原因就是在個體幼年時期,情緒、情感等需求不僅沒有被滿足和回應;
反而還被父母要求順從他們的期望時,個體就會壓抑自己的需求,來換取生存所需的愛和關注。
但我們可想而知,這樣長期的將真實的自己壓抑在內心深處,戴上人格面具順從他人的要求;
長此以往,個體的心理狀態勢必不會平衡發展,還會向著扭曲的方向一去不回。
就像現在網友們的“自己淋過雨,也要撕了別人的傘”的行為,他們嘗試著面對老年的父母重復以前自己受到過的傷害:
送父母上老年大學,死磕他們的成績;一遍一遍為父母夾他們不喜歡吃的菜;一次又一次強調自己的付出……
果然,父母們也接受不了這樣的教育方式,不是翻臉不認人,就是開始指責子女的行為不端。
可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愛是需要智慧,也需要邊界感的。
每一個孩子在家庭中,都希望能夠得到無條件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過度的控制。
每一個生命都不應該被扣上枷鎖,而是應該借著父母托舉的力量,去自由地飛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