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美國獨立日當天,科技巨頭埃隆·馬斯克在社交媒體(原推特)上發起了一項震動政壇的投票:"美國民眾是否需要擺脫兩黨制?是否應該創建'美國黨'?"短短24小時內,超過200萬用戶參與投票,65.4%的網友投下贊成票。隨即,這位身家逾2000億美元的企業家發布推文宣布:"基于民意授權,'美國黨'(American Party)今日正式成立,我們將把自由還給美國人民。"這場看似即興的政治實驗,正在掀起美國政壇的新風暴。
馬斯克在后續推文中勾勒出"美國黨"的初步構想:計劃在2026年中期選舉中爭奪參議院2-3個席位、眾議院8-10個席位。"這些席位雖少,但足以對爭議法案構成決定性投票。"他特別強調新政黨將聚焦六大核心議題:通過AI與機器人技術實現軍事現代化、加速贏得全球人工智能競賽、全面放寬行業監管(尤其是能源領域)、推行負責任的財政支出以削減債務、鼓勵生育政策,以及堅持中間派政治路線。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主張與其商業版圖高度重合——特斯拉與SpaceX直接受益于能源監管松綁,Neuralink和xAI則能從AI政策傾斜中獲利。
美國政治學者迅速指出,這并非首個試圖打破共和黨-民主黨二元格局的嘗試。歷史上,1912年西奧多·羅斯福領導的進步黨曾斬獲27.4%普選票和88張選舉人票,創下第三黨派最佳戰績;1992年羅斯·佩羅特的改革黨拿下19%普選票卻未獲任何選舉人票;2020年自由黨僅獲得1.2%選票。目前美國登記在冊的政黨超過40個,但聯邦層面具備選舉影響力的始終只有兩大傳統政黨。
"美國黨"面臨三重制度性障礙:首先,各州對政黨注冊要求嚴苛,例如得克薩斯州需要8萬名選民聯署才能獲得選票資格;其次,選舉人團制度天然壓制小黨派發展,絕大多數州實行"贏者通吃"規則;最后,聯邦選舉委員會規定,新政黨必須在前次選舉中獲得5%以上選票才能獲得公共資金支持。政治分析師瑪麗·沃特斯指出:"馬斯克需要先在至少20個州完成法律注冊,這需要組建專業團隊處理各州迥異的選舉法規,絕非發幾條推文就能解決。"
馬斯克的政治行動引發其商業伙伴的擔憂。特斯拉董事會成員詹姆斯·默多克在內部會議上提出:"政治立場可能分化消費者群體。"數據顯示,特斯拉車主中民主黨支持者占比達54%,共和黨支持者占38%。更棘手的是,馬斯克目前仍不具備總統競選資格——憲法規定總統候選人必須"天生是美國公民",而馬斯克1971年出生于南非,雖在2002年歸化美國籍,但法律界對其資格存在爭議。
《華爾街日報》最新民調顯示,18-35歲選民中對"美國黨"的支持率達42%,遠高于其他年齡層。硅谷科技精英普遍表示歡迎,蘋果前設計總監喬尼·艾維稱:"這代表用工程思維重構政治的可能。"但傳統政界反應冷淡,眾議院民主黨領袖哈基姆·杰弗里斯嘲諷道:"美國不需要第三個億萬富翁政黨。"(暗指特朗普的讓美國再次偉大黨)
值得注意的是,馬斯克的政治宣言恰逢關鍵政策節點:國會即將就《人工智能監管框架法案》投票,該法案若通過將嚴格限制Neuralink的腦機接口研究;能源部擬取消電動汽車稅收抵免政策,直接影響特斯拉30%的利潤率。觀察人士認為,這更像是馬斯克針對現行政策的"杠桿操作",通過政治施壓換取商業利益。
美國第三黨派發展史充滿悲情色彩。自由黨歷經54年奮斗才在2024年獲得全部50州的選票資格;綠黨在2000年大選中被指責分流民主黨選票導致戈爾敗選,從此被主流選民警惕。更現實的挑戰在于,馬斯克旗下公司正面臨多項聯邦調查:SpaceX的星鏈被控違反國際電信規則,特斯拉自動駕駛系統遭司法部刑事調查。法律專家指出,這些案件可能成為政治對手的籌碼。
在宣布建黨48小時后,馬斯克再次發文:"美國黨將采用區塊鏈技術確保投票透明,所有政治捐款公開上鏈。"這種技術烏托邦式的構想引發熱議,但選舉法教授勞拉·古德溫提醒:"聯邦法律禁止在總統選舉中使用區塊鏈投票系統,各州選舉設備必須通過聯邦認證。"
這場由世界首富主導的政治實驗,正在測試美國民主制度的彈性。無論"美國黨"最終成為改變游戲規則的力量,或只是科技精英的政治行為藝術,其折射出的民眾對傳統政黨的信任危機已不容忽視。隨著2026年選舉周期臨近,馬斯克能否將其在商業領域的顛覆能力復制到政治領域,將成為觀察美國政治生態演變的重要窗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