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報道,印度防長辛格在6月底赴華參加上合組織防長會議時,提出中印應“永久劃界”。可隨后印度外長蘇杰生態度卻出現變化,與此同時,莫迪開啟了他的出訪行程。這一系列事件背后,中印關系走向再度引發國際社會高度關注。
印度防長辛格此次提出“永久劃界”,看似是推動邊境問題解決的積極表態,實則另有圖謀。中印邊境問題由來已久,根源是英國殖民時期非法炮制的“麥克馬洪線”。印度獨立后,全盤接受這一殖民遺產,企圖將其合法化,以此侵占中國藏南地區等大片領土。此次辛格提議以“麥克馬洪線”為基礎進行永久劃界,這是中國絕不可能接受的。
印度防長辛格和印度總理莫迪(資料圖)
從印度國內來看,其經濟發展未達預期,莫迪政府面臨內部壓力,急需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展現成果。若能在邊境劃界問題上有所“突破”,哪怕只是表面文章,也能在國內營造一種積極的形象,緩解內部對政府的質疑。此外,印度一直對巴基斯坦采取強硬態度,企圖在解決與中國的邊境問題后,集中精力對付巴基斯坦。印度打著如意算盤,試圖通過這種方式在南亞地區進一步鞏固其所謂的“主導地位”。
就在印度防長訪華提出“永久劃界”后不久,印度外長蘇杰生在外交表態上出現明顯變化。蘇杰生在紐約接受美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印度會基于自身利益行事,既要穩定對華關系,也要深化與美國的戰略合作,聲稱將印美關系簡化為“反映對華立場”具有誤導性。但在面對國內媒體時,蘇杰生卻曾大放厥詞,揚言印度周邊國家要么合作,要么付出代價,還特別提及要準備好“站出來”對抗中國。
這種前后態度的巨大差異,反映出印度外交政策的搖擺不定和投機性。一方面,印度深知與中國保持穩定關系對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中國是印度重要的貿易伙伴,兩國在經貿領域存在廣泛合作空間。若中印關系持續緊張,印度經濟必然受到沖擊。另一方面,印度又難以割舍與美國的關系,試圖在中美之間玩平衡,從美國那里獲取政治、軍事和經濟等方面的支持,提升自身國際地位。然而,這種“兩頭吃”的策略在現實中往往難以奏效,反而可能讓印度陷入更加被動的局面。
面對印度在邊境問題上的種種動作和印外長態度的變化,中方早有準備,立場始終堅定明確。外交部發言人毛寧表示,中印兩國已建立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會晤機制,達成關于解決中印邊界問題政治指導原則的協定,雙方還有各層級的外交軍事溝通機制,中方愿同印方就劃界談判、邊境管控等問題保持溝通,共同維護邊境地區和平安寧。
莫迪(資料圖)
中方清楚地認識到,中印邊境問題復雜敏感,絕非一朝一夕能夠解決,需要雙方保持耐心和誠意,遵循既定的原則和機制,穩步推進。在談判過程中,中國堅決捍衛國家領土主權,不會在原則問題上做出絲毫讓步。同時,中方也積極推動與印度的溝通交流,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分歧,為邊境地區的和平穩定創造有利條件。中國一直強調,中印作為兩個大國,應著眼大局,相互尊重,實現共同發展,而不是陷入無端的對抗和沖突。
在印度國內關于對華政策討論熱烈之際,莫迪登機離國,開啟對多個國家的訪問行程。莫迪此次出訪非洲國家加納以及南美洲的阿根廷、巴西等國,行程長達8天。有觀點認為,莫迪此舉意在拓展印度的國際影響力,加強與其他國家的合作,尤其是在關鍵礦產領域。印度看到中國在稀土等關鍵礦產領域的影響力,試圖通過與非洲和拉美國家合作,建立自己的關鍵礦產供應鏈,減少對中國的依賴。
印度外長蘇杰生(資料圖)
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印度在關鍵礦產開發方面面臨諸多挑戰。其國內相關技術和人才儲備不足,資金投入也相對有限。僅僅依靠與其他國家簽訂合作協議,難以在短期內建立起穩定、高效的關鍵礦產供應鏈。此外,莫迪的出訪也被印度國內部分反對黨指責為“觀光之旅”,認為其忽視了國內亟待解決的諸多問題,如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等。在中印邊境問題敏感時期,莫迪的出訪也引發外界對印度國內政策重心以及中印關系未來走向的諸多猜測。
中印關系正處于一個關鍵節點,印度在邊境劃界問題上的不恰當訴求、外長態度的反復無常以及莫迪的出訪行動,都為兩國關系增添了不確定性。但無論印度方面如何動作,中方都將堅定維護國家利益,按照既定方針推動中印邊境問題的妥善解決,致力于構建一個和平穩定、合作共贏的中印關系。未來,中印關系究竟走向何方,國際社會正拭目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