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們都被教育,要做個好孩子,要講禮貌、守規矩、待人寬容、善良有愛。
但長大后你會發現:如果你只是盲目地對人好,不但沒人記得你的好,甚至會有人覺得你這人好欺負。
為什么?
因為世界從來不是童話,而是利益二字主導的現實社會。
在這里,單純的善良,是廉價的;帶刺的善良,才值錢。
你越沒有底線,別人越不會尊重你
心理學里有一個概念叫“登門檻效應”,指的是身邊的人對你提出一個小要求,一旦你答應了,那么他們就會順勢提出更大的要求,而你若繼續答應,他們就會得寸進尺。
舉個例子:你明明很忙,但同事求你幫個小忙,你說“好”。
結果沒幾天,他又請你幫寫報告、做PPT,甚至讓你代打卡、請假、背鍋……
一開始的舉手之勞,變成了你被壓榨的開始,你越沒有底線,別人越不會尊重你。
你說什么?你是好心?不好意思,別人只會當你是軟柿子。所以,你會發現:敢于說不的人,反而更受到尊重。
法國作家薩特說過一句話:“他人即是地獄。”
太多人,一旦你不給他們立規矩,他們就會把你當成工具人。記住一句話:善良不是傻,而是選擇性的幫助。
心理學上還有一個概念,叫“回報預期理論”。
人之所以對別人好,本質是期待某種程度的回饋,比如認同、尊重、感激或未來的幫助。
但如果你對所有人都一樣好,那就等于你對所有人都一樣不在意。
因為你連篩選都不做,連基本的判斷都沒有,別人怎么會珍惜你對他釋放的善意?
你想當一個好人,但你沒有鋒芒,別人根本不會當回事。
這就像是:刀太鈍,切不了肉;人太軟,鎮不住場。
保持攻擊性
從心理學角度看,一個讓所有人都對你好的方法是——保持攻擊性。這聽起來有點矛盾?其實并不。
攻擊性不代表你要罵人、打架、變得尖銳刻薄。而是你要有清晰的邊界感,讓人知道你不是沒有脾氣的老好人。
當你敢說不,敢捍衛自己的權利,敢拒絕不合理的請求,你才會贏得別人的敬畏和尊重。
比如,公司里兩個同事——一個做事認真負責但總是默默吃虧,另一個做事一般但經常據理力爭。你猜最后老板更重視誰?
答案往往是:那個敢發聲的。
因為社會的潛規則是這樣:你都不為自己爭,別人也不會替你爭。
很多人誤以為,別人對你好,是因為你很好。其實,別人對你好,是因為你有利用價值,或者你值得尊重。
這也解釋了一個現象:當你太容易得到時,你就不值錢。
所以,一個人最可悲的狀態就是:“我對你百般好,你卻不當回事。”
怎么辦?很簡單——啟動篩選法則:對值得的人,掏心掏肺;對自私的人,禮貌疏遠;對得寸進尺的人,冷漠回擊。
你得讓人知道,你的好不是免費的,你的壞也不是沒道理的。
你也不需要真的去傷人,去爭搶,去爭強好勝。
攻擊性,更多是心理上的力量感,是你內心的底氣,是“別惹我”的氛圍感。
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灰色地帶很多。你要學會在灰色地帶里劃清底線。
就像一句網絡上的話說得好:“你越軟,世界就越硬;你越硬,世界才會軟下來。”
網上曾經有過一句非常扎心的話:“每一個溫柔的人,心里都藏著一座廢墟。不是他們天生溫柔,而是他們看過太多冷漠和算計,才選擇善良。”
這句話沒有說出來的隱藏部分是:這些人,往往也最容易受傷。
所以,別再傻乎乎地去討好所有人,也別再以為別人會自動理解你的好。你的善良,一定要帶上鋒芒和邊界感。
因為世界只尊重那些能保護自己的人,你越有力量,你的善良才越高級。
請永遠記住這一點——人活著,不是為了讓所有人喜歡,而是為了讓該尊重你的人,必須尊重你。
你不是來當人畜無害的工具人,不是來當免費客服,你是一個有立場、有情緒、有態度、有底線的人。
保持攻擊性,不是為了傷人,而是為了保護你的善良不被踐踏。
愿你溫柔有愛,但也鋒利如刀。
愿你能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但在不得不硬起來的時候,能硬得像一把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