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在越南向美國“投降”之后,柬埔寨似乎也低下了自己的頭。
當柬埔寨與美國共同簽下一份被稱為“里程碑”的協議之后,一場關乎全球經濟格局的暗戰也悄然上演。
更讓人感到驚訝的是,這其中的一項協議還與中國有關。
柬埔寨為何在中美博弈的關鍵時刻向美國妥協,它與美國達成的協議又是什么呢?
關稅大棒下的生存博弈
時鐘撥回兩個月前,特朗普政府一紙通牒高懸:若柬埔寨不在7月9日前妥協,其輸美商品將面臨49%的懲罰性關稅。
對年出口額127億美元、順差高達120億的柬埔寨而言,這無異于經濟死刑,服裝產業首當其沖——占出口總額七成的行業命脈,65%原材料依賴中國進口。
洪瑪奈政府的焦慮肉眼可見,自去年八月上臺,這位年輕首相將“2030年躋身中高收入國家”寫進執政綱領,一年內旋風訪問16國,引資60億美元創下220%增長奇跡。
但美國市場占柬埔寨出口總額四成,關稅屠刀落下,所有經濟藍圖將化為泡影,在巨大的經濟壓力下,柬埔寨不得不低下了自己的頭。
7月4日達成的協議,表面上美國將關稅從49%降至20%,實則暗藏玄機,第一道鎖鏈拴住原產地——柬埔寨必須建立嚴苛認證體系,嚴防中國商品借道轉運。
業內消息透露,未來每批服裝、電子、家具出口都需“驗明正身”,美國海關甚至有權駐廠抽查。
第二道鎖鏈捆綁農產品市場,為平衡120億貿易逆差,柬埔寨將被迫擴大美國玉米、小麥進口,這直接沖擊了柬埔寨的本土農業,更將改變糧食安全格局。
最致命的第三道鎖鏈隱在字里行間:越南模式的全盤復制,就在十天前,越南為換取20%關稅,承諾對中國轉口商品加征40%關稅。
柬埔寨雖未明說,但協議中“打擊轉運”條款如出一轍——這意味著金邊或將親手對中國商品筑起高墻。
美國的戰略陽謀
美國的關稅戰術,實則是精心設計的“分類擊破”戰略。
通過復制“越南模板”,美國正將東南亞國家納入其精心編織的貿易網絡:先用高關稅制造恐慌,再以“先簽者優惠”誘使各國排隊妥協。
越南在6月底剛以20%關稅換取美國市場準入,柬埔寨緊隨其后,印尼、馬來西亞等國也收到了關稅威脅信函。
這種策略的精妙之處在于“規則綁架”,美國要求柬埔寨實施的原產地審查制度,實質是構建一道“供應鏈防火墻”,將中國商品排除在東南亞出口體系之外。
越南在簽約后已被迫對中國轉口商品加征40%關稅,并接受美國海關駐廠核查,柬埔寨若步其后塵,將徹底切斷中國通過東南亞進入美國市場的迂回通道。
更深遠的影響在于地緣政治,美國通過經濟合作逐步滲透柬埔寨,恢復軍事高層溝通機制,重啟聯合軍演,試圖在東盟內部植入“親美支點”。
這種“經濟捆綁+安全滲透”的組合拳,正在改寫東南亞的權力平衡。
中國的破局之道
面對美國的戰略施壓,中國展現出精準的反制智慧。稀土管制成為第一張王牌:4月實施的中重稀土出口限制,直接沖擊美國國防和電動車產業——其75%的稀土依賴中國供應。
盡管美國獲得6個月臨時許可,但中國也做了詳細的規則限制,嚴防進入軍工領域。
產業鏈深度綁定則是第二張王牌,柬埔寨服裝業65%的機械設備、越南電子廠70%的零部件均來自中國,即使協議簽署,東南亞工廠仍需持續采購中國中間品。
這種“隱性依賴”形成天然護城河,美國的關稅壁壘在產業鏈現實面前顯得蒼白無力。
基礎設施投資成為第三張王牌,中國正將中老鐵路向柬埔寨延伸,計劃在2026年建成“金邊-巴域”段,將柬埔寨納入中國主導的泛亞鐵路網。
這種硬件聯通不僅提升物流效率,更從根本上強化柬埔寨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
柬埔寨的平衡術
洪瑪奈政府的妥協,實則是一場精心設計的“經濟外交”,其核心目標是在中美之間尋求利益最大化:既避免美國關稅沖擊,又不徹底得罪中國。
這種策略體現在三個層面,首先是經濟層面:2023年柬埔寨吸引外資60億美元,同比激增220%,其中美國、日本、韓國資本占比顯著提升。
這種“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的策略,試圖降低對單一經濟體的依賴。
其次就是外交的對沖:盡管與美國簽約,柬埔寨仍在2025年將中柬貿易額提升至85億美元,同比增長23%,洪瑪奈在訪華時明確表示,中國仍是柬埔寨 “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最后就是規則的博弈:柬埔寨在協議中刻意模糊原產地審查細則,為中國商品留出操作空間。
例如,允許含有不超過15%中國原料的商品獲得原產地認證,這種“灰色地帶”為中柬轉口貿易保留了生機。
東南亞的連鎖反應
柬埔寨的妥協正在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菲律賓已被美國列為下一個目標,印尼、馬來西亞等國也收到關稅威脅信函。
這種“分而治之”策略暴露了東盟的結構性弱點——盡管經濟總量龐大,但單個國家在大國博弈中缺乏議價能力。
然而,美國的勝利表象下暗藏裂痕,歐盟、日本、韓國至今拒絕妥協,法國堅持要求美國全面取消關稅。
中國則通過“一帶一路”深化與東南亞的基建合作,2025年對東盟直接投資增長23%,其中柬埔寨占比達12%,這種“以經促政”的策略,正在重塑區域合作格局。
歷史的鏡鑒與未來
柬埔寨的選擇,本質上是小國在大國博弈中的生存邏輯,歷史上,泰國通過“騎墻外交”在殖民時代保持獨立,新加坡憑借“智慧國”戰略實現科技自立。
洪瑪奈政府試圖復制這種“彈性外交”,在中美之間走鋼絲。
但這種策略的風險同樣巨大,過度依賴外資可能導致經濟脆弱性,美國的政治施壓可能迫使柬埔寨在人權、南海等問題上讓步。
中國的應對則需把握分寸:既不能因柬埔寨的妥協而過度反應,也不能對美國的滲透坐視不管。
當湄公河的潮水退去,柬埔寨的選擇終將接受歷史檢驗。
而中國的破局之道,在于將挑戰轉化為機遇——通過產業鏈升級、規則創新和價值觀輸出,構建一個超越地緣政治的區域合作新范式。
這場博弈的終局,或許不在華盛頓或北京,而在金邊街頭的夜市、西哈努克港的碼頭,以及湄公河畔的稻田里。
柬埔寨宣布:與美國達成協議_澎湃號·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