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7月3日,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承辦的“京津冀環境綜合治理”專題論壇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辦,本論壇是第二十七屆中國科協年會的重要活動之一。在中國科協的指導下,中國城市規劃學會邀請來自京津冀和其他地區的科技工作者聚焦京津冀環境綜合治理,深入探討產業結構提升、區域協同發展、城市綜合治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在京津冀環境綜合治理中的關鍵作用,凝練科學策略,為京津冀地區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和城市群協同發展貢獻力量。
本文字數:4273字
閱讀時間:13分鐘
論壇現場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要求,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推動京津冀地區更好發揮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用,在中國科協的指導下,由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承辦的“京津冀環境綜合治理”專題論壇于7月3日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辦。本論壇是第二十七屆中國科協年會的重要活動之一。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邀請來自京津冀和其他地區的科技工作者聚焦京津冀環境綜合治理,深入探討產業結構提升、區域協同發展、城市綜合治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在京津冀環境綜合治理中的關鍵作用,凝練科學策略,為京津冀地區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和城市群協同發展貢獻力量。
學術報告
石楠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石楠主持學術報告環節。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劉書明教授,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黨委副書記石曉冬,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副總工程師、研究員蔣洪強,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王凱圍繞京津冀環境綜合治理、京津冀生態環境協同治理、京津冀美麗先進區建設規劃、京津冀協同發展現狀及展望等方面展開深入探討。
劉書明:國家“十五五”生態環境形勢展望與京津冀環境綜合治理科技實踐
劉書明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教授
劉書明教授梳理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重要表述,強調“十五五”是美麗中國建設承上啟下、拓面提質、積厚成勢的重要時期。
劉書明教授以問題為導向,辯證地分析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所面臨的諸多突出難題和風險挑戰、歷史性機遇和有利條件。他表示,“十五五”是我國經濟綠色低碳轉型、環境質量系統治理與改善、生態安全系統防控、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關鍵階段,同時,這一時期也是國際環境合作進入攜手共建清潔美麗世界的關鍵階段。
劉書明教授表示,京津冀是建設美麗中國短板最突出的區域,其生態環境與發展矛盾最為尖銳、區域復合污染嚴重,癥結主要在于跨介質污染轉移,為此,國家以區域污染協同治理為錨點,啟動《京津冀環境綜合治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研究,探索跨介質系統統籌與治理,提出體現跨介質統籌的分區域與分介質治理指標,研發支撐實現治理指標的理論與技術體系,開展京津冀典型區域示范建設,形成京津冀全區域生態環境問題的系統解決方案與科技創新重大工程體系。劉書明教授強調以科技研發賦能京津冀環境綜合治理,構建跨介質協同、全過程統籌的環境治理技術體系,提高環境治理效能。
石曉冬:空間優化·要素激活·韌性共生——京津冀生態環境協同 治理的系統性躍遷
石曉冬
學會常務理事、規劃實施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黨委副書記、院長、教授級高工
石曉冬表示,自2000年以來,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向縱深推進,其中生態環境領域率先突破,取得顯著成效。目前生態環境治理的范式已發生轉變,在目標上已從污染控制轉向目標綜合治理,在尺度上已從行政單元轉向流域生命共同體,在動力上從行政驅動轉向市場-科技雙輪驅動。
石曉冬認為,未來京津冀環境治理仍然要直面挑戰,破解結構性矛盾。他強調規劃治理就是綜合治理,從源頭治理的角度來看,主要問題表現在資源環境約束大、區域發展差異明顯,產業碳排放較高、發展動能需提升,要素流動尚不充分、影響綠色轉型,氣候風險疊加、易產生連鎖效應。
石曉冬表示,針對上述問題要從系統化、多要素、全領域的角度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向。在空間優化方面,構建區域生態安全格局,進行全域全要素的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打造區域生態價值共同體;在要素激活方面,依托空間上不同層次、區位,創新多圈嵌套治理模式,通過要素對流促進綠色低碳轉型;在韌性共生方面,推進圈層聯動和韌性空間協同建設,基于自然解決方案增強氣候的韌性,全面提升巨災風險聯防聯控能力,提高生命線系統支撐保障能力。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系統性變革,將首都勢能轉化為驅動京津冀高質量發展的持續動能,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區域典范。
蔣洪強:關于京津冀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的思考
蔣洪強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副總工程師、研究員
蔣洪強指出,美麗中國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全黨全國努力奮斗的目標。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是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抓手,京津冀地區被賦予 “生態環境修復改善示范區” 的核心定位,與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等其他重點區域的定位形成差異化布局,其建設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先行區、示范區的目標緊密相連。
蔣洪強表示,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來,生態環境協同治理取得了歷史性突破。但對標2035年美麗中國建設預期目標,京津冀仍面臨嚴峻挑戰。這一區域在產業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產業布局方面問題依然較重,生態環境協同治理任務艱巨,區域生態安全面臨較大挑戰,區域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機制尚未形成,區域生態環境聯防聯控機制仍需創新。
蔣洪強認為,新時期京津冀美麗中國先行區建設應聚焦京津冀生態環境“協同”保護,將西北部生態涵養區、南部功能拓展區、中部核心功能區、東部濱海發展區進行更好布局,以謀劃美麗京津冀建設空間戰略;通過統籌推進區域綠色發展、產業結構綠色轉型,構建清潔低碳能源體系、新型綠色交通體系,推動區域綠色低碳轉型發展;通過深化大氣污染協同治理、水生態環境統籌治理、陸海統籌協同治理等,推動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改善;以更系統手段協同維護區域生態安全;以更大決心深化協同保護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以更優模式協同開展美麗建設實踐樣板;以更高效能協同共建十大美麗工程。
王凱:京津冀協同發展十年回顧與展望
王凱
學會副理事長、區域規劃與城市經濟專委會主任委員,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教授級高工,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王凱在視頻發言中表示,過去十年間,京津冀地區在交通、產業、生態、公共服務等核心領域取得重大進展。三地職能結構進一步完善,北京強化“四個中心”功能,天津立足“一基地三區”,河北推進“三區一基地”建設。區域空間結構進一步清晰,“一核雙城三軸四區多節點”的空間格局有效落實。
面對全球經濟格局變化、南北發展差異、極端氣候及人口轉型等挑戰,京津冀地區被賦予新使命——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先行區與示范區,打造“高質量、可持續、共同富裕的世界級城市群”。王凱認為重點發力方向包括:
能級再提升:構建以首都為核心的“圈層-廊道”空間布局和功能組織模式,培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城市;打造產業特、活力強的全球功能支撐性節點(如北京、天津、唐山、石家莊等);以開放平臺-樞紐-通道為依托,推動環渤海經濟區發展、帶動北方腹地發展。
轉型再提質:建設宜居韌性智慧城市,聚焦全齡友好型城市建設、人居環境改善、韌性城市及智慧城市建設。
領域再突破:聚焦產業領域的“創新+消費”再升級,完善綜合交通樞紐分工協作,深化生態共建與綠色低碳轉型,推進公共服務標準統一與區域養老資源對接。
制度再創新:深化區域跨界協同體制機制,完善規劃-建設-治理全生命周期空間協同實施機制,建立重點領域協同機制。
圓桌會議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監事長、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尹稚教授主持圓桌會議環節,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張文忠,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李曉江,北京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施衛良,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所長陸化普教授,學會總體規劃專委會委員、天津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周長林五位專家學者圍繞京津冀與其他城市群的共性問題與可復制經驗、各種層級的空間規劃在京津冀生態協同治理中的作用等問題展開討論。
以問題為導向,直面特殊挑戰
與會專家們強調,中國頂級城市群發展路徑存在很大差異,京津冀主要是問題導向型,長三角是一體化導向型,粵港澳大灣區則聚焦跨境、“一國兩制”融合導向,京津冀區域發展要因地制宜。
多位專家將人才匱乏列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痛點,相比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人才支撐動能薄弱,影響產業協同和環境治理,根源在于區域內部“人才-產業”循環不暢。此外,體制機制與市場化程度的“制度距離”是京津冀內部協同的深層障礙,城鄉發展嚴重不平衡、資源環境約束嚴峻,制約產業轉型與環境治理。面對復雜多元的現實問題,需要把握好規劃剛性執行與動態調整,切實解決現實問題。專家們一致認為京津冀唯有緊扣人才核心、破解產業桎梏、創新協同機制,方能在復雜環境治理與區域均衡發展的道路上取得實質性突破。
同時,與會專家學者表示,京津冀以交通一體化突破行政邊界,成為全國城市群協同發展的范本。雄安新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規劃建設也被視為應用先進理念的典范。
求解京津冀“既要又要還要”之困
面對京津冀地區“既要產業優化轉型、又要維持經濟增長、還要提升生態環境”的多重挑戰,專家們提出了深刻的見解和務實建議。
產業轉型方面,專家們建議基礎與升級并重,傳統基礎原材料產業不可輕棄,關鍵在于通過技術進步實現綠色升級;人才困境方面,專家們表示吸引與留住人才成為該區域的核心瓶頸,不僅要吸引大學生,還要留住農民工。制度建設方面,多位專家直指制度環境制約轉型,當前稅收、財政、金融的考核機制均固守“增量擴張”導向,與存量提質、創新發展的需求脫節;協同路徑方面,專家們建議根據發展需要和現實情況進行務實調整與融合探索。
京津冀的“既要又要還要”之困,實則是如何平衡根基與創新、行政與市場、人與城的復雜命題。專家共識在于:尊重產業演進規律、構建有競爭力的人才制度、破除擴張導向的政策桎梏。
空間規劃正迎來結構性變革的關鍵時期
專家表示,在生態目標落地方面,全過程、全領域的規劃傳導確保了生態優先原則的剛性落實,使生態目標轉化為可量化、可考核的;在環境共治方面,北京推行的責任規劃師制度激發了基層活力,成為自下而上推動環境共治的重要探索;在結構優化方面,破解城市環境與擁堵頑疾,結構性調整勢在必行。
在全球氣候危機與國家“雙碳”戰略背景下,專家強調,規劃需超越傳統工業時代思維,主動擁抱綠色低碳與氣候適應雙重維度。能源革命正顛覆空間邏輯,規劃需前瞻響應科創人群新需求,支撐生產方式與空間關系的革命性變化。
專家們認為,面向未來,規劃的服務主體正從建設方轉向空間使用者,服務重心也從項目落地延伸至長效運營與品質提升。“結構性調整時代”已然來臨,規劃也要做出相應的結構性調整。
最后,石楠指出,“京津冀環境綜合治理”這個話題非常重要,環境綜合治理不僅限于環境,而是從產業、流通到生產生活方式全過程的改變,需要體制機制和政策創新,是中國式現代化治理的應有之義。
中國科協黨組領導及成員、科協多個部門的負責同志自始至終參加了本次論壇。
【免責聲明】本公眾號發布的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進行牟利。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于第一時間協商版權問題或刪除內容。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視點 | 京津冀黨政“一把手”齊聚河北,所為何事?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要聞 | 國務院批復《京津冀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理論研究 | 堅持規劃引領,持續深化京津冀空間布局協同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