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賣給中國,就連美國也造不了,俄羅斯的壓箱底NK-32發動機,究竟藏著什么秘密?
1988年,NK-32發動機首次裝備圖-160轟炸機,并投入使用。
在一次飛行表演中,圖-160轟炸機275 噸重的機身愣是像火箭一樣,眨眼間就飆到了2.05倍音速!
更絕的是,它扛著40噸核彈繞地球半圈都不用加油,從莫斯科起飛,殺到紐約再飛回來都輕輕松松。
而圖-160能有這逆天性能,全靠NK-32發動機,這個“心臟”的逆天黑科技。
別的發動機只有兩個轉子,NK-32硬是多塞了一個中壓轉子進去。
起飛時,三個轉子像接力賽一樣,把空氣一層一層壓縮,瞬間爆發出超強推力;
巡航時,中壓轉子和高壓轉子默契配合,把油耗壓到最低,讓圖-160能在天上一飛就是16000公里。
而且這套系統特別皮實,在極寒的北極圈,或者高溫的中東沙漠,它都能穩定輸出。
再看內部結構,19級精密部件層層嵌套,單是高壓渦輪葉片就要用,能承受1357℃高溫的單晶材料,還得設計復雜的冷卻氣道。
這種工藝的難度好比在頭發絲上雕刻出一座宮殿,每一個角度、每一處曲面都經過上萬次計算。
也正是這些魔鬼細節,讓NK-32不僅推力強,還特別耐用,大修間隔比同類型發動機多一半。
當年美國想仿制類似的技術,結果愣是搞了30多年都沒搞明白。
2014年,美國GE公司完成了,首臺三涵道自適應循環發動機的試車。
可是,這跟NK - 32通過三個獨立轉子協同工作的原理完全不同,根本達不成相似的效果,技術距離成熟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這件事也讓俄羅斯更加清楚了自家NK-32的實力,所以對于技術更是嚴防死守,而我國就成了他們針對的重點。
畢竟他們實在太擔心“教會了徒弟餓死了師傅”的戲碼,再次在我國這里上演了。
1992年,中國空軍主力還是老舊的殲-6、殲-7,而蘇-27作為重型三代機,航程遠、載彈量大、機動性強,中國決定加大采購力度。
可是,俄羅斯卻并不想賣給我們如此先進的戰機,一開始還試圖給我國推薦米格-29。
后來還是我們擺出堅決要買蘇-27的架勢,他們才不情不愿點頭。
但從一開始,他們就給我們挖了好多坑。
就拿飛機的航電系統來說,出口給咱的蘇-27,航電設備性能指標比他們自用的低了好幾個檔次。
像L005型主動干擾裝置,直接被換成了L203或L204,這在實戰中,干擾敵方雷達、保障自身安全的能力可就大打折扣了。
還有火控系統,限制得死死的,導致咱買的蘇-27SK/UBK根本沒法使用性能更先進的R-77中距導彈,空戰中的攻擊范圍和精準度都大受影響。
而且,當時咱航空工業科研標準正逐步西方化,可俄羅斯給的是蘇式標準,兩者在很多細節上根本沒法對接。
就拿飛機使用壽命的定義和試驗方法來說,雙方完全不一樣,導致好多技術文件到咱這兒根本用不上。
還有那些技術材料歸檔混亂,錯漏百出,給我國的仿制和改進工作,都帶來了極大困難。
但我們的工程師最不怕的就是克服困難,短短幾年,劇情就發生了反轉!
2001年,沈飛突然宣布:除了發動機和雷達,殲-11的零部件咱們都能自己造了!
俄羅斯這下急了,趕緊卡零部件供應,想逼咱們低頭。
結果我國早就啟動了零部件國產化替代項目,沒多久,從螺絲到機翼,全換成了“中國制造”。
這還沒完!中國人直接給殲-11來了波“魔改”。
把蘇-27那老掉牙的儀表盤換成全玻璃化座艙,換掉俄式航電系統,裝上咱自己的“最強大腦”;
后來連發動機都換成渦扇-10“太行”,徹底擺脫對俄羅斯的依賴。
2003年殲-11B首飛那天,俄羅斯軍事專家盯著試飛視頻,手都在發抖——這哪是照著抄的?明明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更讓俄羅斯“破防”的是,中國以殲-11為基礎,又搞出殲-11D、殲-16等一堆“側衛plus版”,戰斗力直接翻倍。
這下俄羅斯算是長記性了,后來中國想買NK-32發動機,俄羅斯直接擺手:“不賣!”
畢竟誰都不想親手培養個“徒弟”,最后把自己飯碗砸了。
但我國可沒有就此作罷,既然買不來現成的,那就自己動手,從零開始啃硬骨頭。
一開始確實難!人家的三轉子設計,咱們連實物拆解都沒機會,只能靠公開資料和專家推測,一點點畫圖紙。
那時候沒有超級計算機幫忙模擬,工程師們就用最“笨”的辦法 —— 白天泡在實驗室算數據,晚上回家繼續畫草圖,一張圖紙改了又改,橡皮屑堆得比草稿紙還厚。
為了模擬發動機內部上千度的高溫環境,科研團隊在戈壁灘搭起試驗場,大夏天頂著四十度高溫調試設備,衣服濕了干、干了又濕,結出一層白花花的鹽漬。
材料關更是難倒眾人。NK-32 的渦輪葉片要用能扛住1300多度高溫的單晶合金,俄羅斯把配方捂得嚴嚴實實。
咱們的材料學家就像“煉丹”一樣,把各種金屬元素按不同比例混在一起燒,燒一次就要等好幾天出結果。
失敗了幾百次,終于找到最合適的配比。可剛做出樣品,又發現葉片在高溫下會變形,團隊又咬牙攻關大半年,給葉片表面刻上精密的冷卻氣道,才解決問題。
如今,我們的渦扇系列發動機已經取得大突破。
渦扇-20裝上運-20,讓“胖妞”飛得更遠更穩;渦扇-15更是殲-20的 “中國心”,讓咱們的五代機徹底擺脫對進口發動機的依賴。
雖然還沒達到 NK-32 那種變態推力,但咱們的發動機勝在“聰明”—— 用更先進的控制系統,讓發動機在各種復雜環境下都能穩定輸出。
而且中國工程師們還在繼續往前沖,保不準哪天就造出推力更大、油耗更低的 “國之重器”,到時候俄羅斯再想拿發動機卡咱們,可就沒招兒了!
本文信源來自官方媒體【中國軍網】等(截圖附在文章末尾)。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
免責聲明:本文發布的圖片、文字等素材來源于網絡,我們尊重所有原創作者的權益,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即刪除。
參考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