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有很多創新與發明,獲得了世界的認可。雖然現在有一點“落套”,也不能掩蓋之前的輝煌。蘇聯以技術援助或是武器出口獲得一大批粉絲,但這也不能避免武器信息的泄露。既然技術優秀而且非常先進,為什么不借鑒。所以,世界各地就出現了很多仿品。據說這些是讓俄國人憤怒的武器仿品,看看有多少你也認同。
浮橋系統(美國)
抄襲對象:蘇聯 ПМП-60(PMP-60)浮橋裝備
利用緞帶式浮橋幫助裝備跨越水障
1962年,蘇聯工兵部隊裝備了一種當時世界上真正獨一無二的裝備——ПМП-60浮橋裝備。
它的獨特之處在于:浮橋是由浮橋模塊搭建而成,這些模塊集成了浮力部件、承重結構以及橋面的行車部分。
ПМП(PMP)模塊從載運車上拋入水后展開的狀態
這些模塊在運輸時為折疊狀態,拋入水中后自動展開,隨后便可快速拼接組裝。
正是由于這種結構設計及其他一系列技術方案,ПМП大大加快并簡化了部隊跨越水障時架橋作業的過程。
美制浮橋系統河段模塊,可以說“請找出10處不同”
美軍充分認識到了這一新裝備的價值,并在1972年列裝了他們自己的浮橋裝備——Ribbon Bridge(緞帶橋)。
雖然Ribbon Bridge與原型相比有一些不同:例如它采用了硬鋁(杜拉鋁)材料代替鋼材,整體編制有所調整,但最主要的區別是它的車行道較窄。而蘇聯的設計理論上允許輪式車輛在橋上雙向通行。
如果有工兵專家在看本文,也請不吝賜教:蘇聯橋梁是否真的允許雙向輪式車輛通行?
國產浮橋裝備上輪式車輛通過的情景
總體而言,蘇聯的ПМП(PMP)浮橋已經成為該領域的行業標準,它的改型和衍生型號被世界多個國家的工兵部隊所采納列裝。
火星-5
抄襲對象:蘇聯 9K72“厄爾布魯士”戰術導彈系統
半島曾經從蘇聯獲得過大量援助,但出于地緣政治考慮,蘇聯并沒有向半島提供所有類型的武器裝備。例如,為了避免加劇半島局勢緊張,蘇聯從未向半島提供比“月亮-M”戰術導彈系統更先進的導彈武器,該系統發射的導彈為非制導型,最大射程不超過70公里。
戰術導彈系統“月神-M”
半島希望獲得更強大的武器,這一愿望在1980年代后期得以實現。在此之前,在十年之交,半島通過在埃及采購了一批蘇聯9K72“厄爾布魯士”戰術導彈系統(其配套導彈為8K14,在北約被稱為“飛毛腿”)的發射裝置和導彈,數量不詳。
蘇聯9K72“厄爾布魯士”戰術導彈系統
獲得這些導彈系統后,將其徹底拆解研究,隨后制造了自己的版本。這一版本的主要區別在于最大射程提高到了330公里(而原“厄爾布魯士”的射程為300公里)。這一改進主要通過對導彈發動機的升級實現。該系統于1987年正式列裝,并開始批量生產。
閱兵中的“火星-5”導彈
半島充分利用了這一成果,通過出口導彈系統賺取外匯。幾乎在導彈服役的同時,半島就開始向伊朗出口導彈,當時伊朗正在與伊拉克作戰:僅在1988年,伊朗就發射了77枚“火星”導彈。此外,半島專家還協助埃及和敘利亞建立了導彈生產線,并向阿聯酋和也門等國出口成品導彈。
1990年,半島開始測試改進型——“火星-6”。半島工程師將其射程提升至500公里,比原型增加了1.5倍以上。這主要通過縮小彈頭重量、增大燃料箱容積來實現。
閱兵中的“火星-6”導彈
有趣的是,半島后來還仿制了蘇聯“圓點”戰術導彈系統。新系統的最大射程達到110-120公里,性能相當于改進型“圓點-U”導彈。
閱兵中的KN-02導彈
不過,如果說“厄爾布魯士”是連同自行發射車一起仿制的,那么在仿制“圓點”時,朝鮮僅使用了基于卡車底盤的簡化版發射車。KN-02于2008年正式列裝。
86式步兵戰車
仿制對象:蘇聯BMP-1步兵戰車
盡管存在一些刻板印象,但實際上“東大”在沒有獲得蘇聯正式生產許可或不基于已授權生產的情況下,直接克隆蘇聯裝備的案例并不算多。
86式發射“嬰兒”反坦克導彈時的畫面
其中一個典型例子就是Type 86步兵戰車,它是蘇聯BMP-1的完全仿制品。中國是在上世紀80年代從埃及購買到一輛BMP-1后進行仿制的。沒錯,又是埃及。
原因在于,到了1980年代,埃及已經與蘇聯鬧翻,轉而積極同美國合作。在這種背景下,埃及開始積極出售手頭上的蘇聯裝備。
86式步兵戰車
“東大”對該車進行了徹底的逆向工程。也有資料稱,仿版比蘇聯原版輕200公斤,發動機功率則比原版高出10到20馬力,不過這一說法并未得到權威確認。
86式于1992年正式列裝。在此基礎上,“東大”開發出了一整套衍生型號,還生產了不少改進型。在俄羅斯比較為人熟知的是86A式(即ZBD-86A),它配備了新型炮塔和30毫米機關炮,并于2000年正式列裝。參賽隊參加“蘇沃洛夫突擊”國際軍事競賽時使用的就是這種型號。
Type 86A(ZBD-86A)
更有意思的是,仿品還把BMP-1改成了小型戰斗快艇。這就是為海軍陸戰隊打造的Type 86B,可以在車體上加裝舷外船用發動機。
86B式海軍陸戰隊型
時至今日,各種型號的Type 86步兵戰車依然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服役。
J-15艦載機
仿制對象:蘇-27К(蘇-33)
在打造自己的航母艦載機部隊時,東大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蘇聯的設計經驗,這些技術顯然比美制技術更容易獲得。
“遼寧艦”
上世紀90年代末從烏克蘭購得這艘艦船,用拖船拖著它繞半個地球回國,隨后對其進行了修復和改造,并按照自己的方案完成了建造。關于這段經歷的詳細故事可以在其他資料中查閱。
在為航母研制艦載機時,同樣參考了蘇聯的經驗。
首先,自1990年代末起,便開始生產多用途殲擊機J-11,該機是蘇-27SK的仿制型號。最初J-11由俄羅斯提供部件在本土組裝,隨后自行研發了J-11B版本,并在未得到蘇霍伊設計局或其他俄羅斯企業支持的情況下,獨立量產。
殲-11B戰斗機
據蘇方稱,當時“東大”還想用類似手段搞定未來航母用的艦載戰斗機。上世紀90年代末,曾向俄羅斯提出購買50架蘇-33艦載戰斗機的請求。談判過程中,采購數量被“東大”主動縮減到2架,俄羅斯方面隨即意識到對方意在獲取技術,果斷拒絕了交易。
T-10K-6(預生產批次機型)
不過,設計師們還是找到了辦法。2001年,從烏克蘭購買了一架在蘇聯解體后奇跡般留在那里的T-10K-7飛機——這是一架蘇聯的蘇-27K原型機(該機后來被命名為蘇-33)。
J-15原型機
量產型蘇-33
J-15的首飛是在2009年8月31日,而首次在航母上著艦是在2012年11月24日。現在,該機已經進入批量生產階段,并部署在“遼寧”號和“山東”號兩艘航母上服役。
量產型 J-15 正在航母上著艦。
除了基礎型號外,還生產了雙座型改進型號:包括教練/作戰型 J-15S 和電子戰型 J-15D以及J-15T。
在航展上的 J-15 和 J-15D。上方的飛機掛載了空中加油吊艙,而 J-15D 則攜帶了多達六個電子戰吊艙。
而蘇-33 目前則仍在岸上等待,等待它的母艦“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號”完成自2017年起就開始的維修工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