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二屆長寧區“城市·閱讀”未成年人修身勵志講堂進社區的兩場活動先后在長寧區非遺保護中心和長寧區圖書館舉辦,為孩子及家長們講述城市變遷故事,講好家風教育之道。
在長寧區非遺保護中心,新聞晨報社區報特約記者、自由撰稿人,長寧人文風貌記錄者姚志康為親子家庭帶來《從百姓生活變化看改革開放的豐功偉績》主題講座。“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把‘柴’作為頭一件事……”講座伊始,姚志康借“開門七件事”引出話題,將衣食住行等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物事一一回顧。從標配“36只腳”到全屋定制、從公用電話到人人手機……姚志康細數改革開放至今人們生活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當蜂窩煤、糧票、小菜卡、假領子、老虎灶等舊物照片,以及一些地方變化在屏幕上呈現時,許多老人的記憶被勾了起來。“我娘家以前就是在東方明珠那塊地方,看到那些老照片真的很熟悉,感覺很好。”市民張阿姨表示,“今天是帶孫子來參加講座的,現在的小朋友對以前的事物了解不多,讓他們看看這些以前的東西,了解一些我們城市發展的歷史蠻有意義的。”
“自立,親民,愛國,求真,奉獻,創造……”在長寧區圖書館天山總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曾孫陶侃為親子家庭講述陶行知先生從自身教育經歷中悟出的教育理念與家風故事。“幼時,陶行知曾到學館求教,因先生正在講課,他便在雪中一直靜候,這讓人們看到了陶行知苦學成才的決心和毅力。”講座中,陶侃通過口述、視頻等方式,結合家風教育對個人成長的影響,講述了許多陶行知求學成才的故事。而這些故事,也成為了日后陶氏家訓中的一部分,影響著一代代后人。陶侃介紹,陶行知深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不僅奠定了他語言文字教育和中國傳統儒學的基礎,更確立了他正確的是非判斷觀、優秀的自學習慣以及善于思考和提問的學習品性。整個講座中,陶侃還與孩?和家長們進行了雙向互動,通過?些小問題拉近與臺下觀眾的距離,讓各親子家庭感受到既詼諧又深刻的教育理念。學生小阮現場聽了陶行知的故事后表示,“自己以后也要用功讀書,像陶行知先生一樣刻苦學習、勤于思考。”小阮的外婆則表示,以前聽說過很多陶行知的故事,但今天聽過講座后印象更加深刻,回去也會教育晚輩,向陶行知先生學習。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生活,弘揚上海城市精神品格,區文明辦聯合區文旅局、區教育局舉辦第二屆長寧區“城市·閱讀”未成年人修身勵志講堂活動。活動在暑假期間舉辦進社區系列;開學后,將舉辦進校園系列。其間,活動邀請多位教育家、文化大家的后代為青少年講述名人和閱讀的故事,引導廣大青少年以閱讀修身,與文明同行,“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圖片來源于長寧區圖書館
撰稿:陳容超、陳秋璇(實習)
編輯:程 前
責編:顏文彬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上海長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