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7月7日電 來自中國臺灣的王珩,兩次踏上甘肅大地,從初遇時在幫扶工作中體會到黃土地上的韌性與人情,到再遇時在重走故地中醞釀對敦煌的熱切向往,讓他深刻感受到,臺灣與大陸,在“人情味”里早就是一家人。
7月7日,全國臺聯第二十二屆臺胞青年千人夏令營甘肅分營開營式在西北師范大學舉行。 戴文昌 攝
7日,全國臺聯第二十二屆臺胞青年千人夏令營甘肅分營開營式在西北師范大學舉行。據介紹,該活動自2004年起已連續舉辦21屆,500多位島內高校師生借此認識甘肅,隴原大地遍布臺胞青年足跡。
“記得第一次來甘肅時,我們走進該省張掖市的村落,看到當地鄉親用雙手在土地上耕耘,也看到幫扶項目為鄉村帶來的改變。”王珩說,孩子們在新建的教室里朗讀,老人在文化廣場上笑談。“那時我才明白,西北的魅力不僅在于鳴沙山的雄渾、月牙泉的靜謐,更在于人與土地共生的韌性。”
當他在甘肅武威市嘗到第一口熱氣騰騰的羊肉泡饃,當張掖市的鄉親塞給他剛摘下的杏子,那份樸實的溫暖,讓他感受到臺灣與大陸在“人情味”里早就是一家人。
圖為7月7日,臺胞青年在西北師范大學博物館參觀。 戴文昌 攝
而這次重走故地,從蘭州的黃河岸邊到張掖的丹霞深處,最終將抵達魂牽已久的敦煌,每一步都像在翻動一本立體的歷史書卷,尤其是對敦煌的期待,早已在王珩心里醞釀成濃濃的向往。
最讓王珩心潮澎湃的是即將踏上的敦煌之旅,那些在歷史課本里見過的飛天壁畫,衣袂翩躚仿佛下一秒就要飛出紙面;那些在紀錄片里聽過的藏經洞故事,泛黃的經卷里藏著多少文明的密碼;那些在古詩里讀到的“大漠孤煙直”與“長河落日圓”,終于要從文字變成眼前的實景。
兩岸青年的聯結就像黃河之水,從歷史深處走來,向未來奔去。王珩說,“我會將此次甘肅之行的所見所感帶回臺灣,讓更多臺灣朋友了解大陸的廣闊天地、壯美風景以及同根同源的文化根脈。”
圖為7月7日,西北師范大學博物館展陳的書法吸引臺胞青年。 戴文昌 攝
甘肅地域遼闊,自然風光優美,黃土高原、廣袤草原、茫茫戈壁、潔白冰川構成了一幅雄渾壯麗的畫卷,宛若一柄玉如意。黃河文化、農耕文化、絲路文化、始祖文化、中醫藥文化、紅色文化在隴原大地交相輝映。
近年來,甘肅始終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不斷深化隴臺交流合作、促進融合發展。甘肅省臺灣同胞聯誼會秘書長呂建榮說,為讓臺灣同胞分享甘肅發展機遇,該省堅持落實落細各項惠臺政策和臺胞臺企同等待遇,支持鼓勵臺灣同胞來甘肅投資興業、就業創業、就學生活。
據悉,本屆全國臺聯臺胞青年千人夏令營甘肅分營以“兩岸中華情 青春隴原行”為主題,臺胞青年將在甘肅開啟一段特別的旅程。
戴文昌
責任編輯:張軍
來源: 中國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