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黃浦區創新性地打造了101個“零距離家園”小站,匯聚了來自社區工作者、志愿者、退休黨員、新就業群體、街區商戶、企業白領等各行各業的101位小站主理人,形成了多元共治的強大合力。今年,黃浦區繼續推進100個“零距離家園”小站建設,致力于將這些小站打造成居民群眾“家門口的溫馨家園”。
7月4日,2025年黃浦區首期“零距離家園”小站“主理人Ke堂”在打浦橋街道活力啟幕。全區“零距離家園”小站主理人代表齊聚一堂,通過小站探訪、智慧碰撞、策略共創,為“零距離家園”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動能。
空間探索:
解鎖社區煥新的密碼
活動開始后,主理人們首先探訪了三個獨具特色的“零距離家園”小站。這些小站從痛點中破繭,在共治中新生,成為社區治理的鮮活范本。
“美美大同”小站位于開放式小區大同三期。這里周邊商戶資源豐富,居民們來自五湖四海,租住率高,鄰里之間陌生,缺乏歸屬感。在小站主理人宋凌波的帶領下,居民們利用樓內空中花園閑置區域,打造了一個“一老一小”的幸福樞紐。室內設有健康生活區、互動學習區、藝術展示區及信息公示區,讓居民從“陌生人”變成了“老朋友”,極大地提升了社區的認同感。
友“益”健康充電站則聚焦于蒙西菜場。作為網紅菜場,這里人流量大,但普惠服務缺失。小站主理人趙艷秋從菜場內的“愛心小屋”入手,通過指引牌精準導引等硬件打造,到儲物柜、折疊桌椅、接水點、加濕風扇等內部優化,菜場攤販共同出資采購微波爐,蒙西居委會添置兒童繪本和玩具,菜場商戶共同制定《文明公約》,讓菜場不僅有“煙火氣”,更有公益溫度。
“益”心一“益”小站則致力于打造融合公益服務、社區交流、文化體驗的創新空間。小站主理人王楠充分運用Lilitime咖啡館自身優勢,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將咖啡文化、烘焙藝術、低碳環保、手語教學等輻射到周邊社區和樓宇,為社區特殊人群筑起平等友愛的和諧環境,讓大家感受到“益”心一“益”的社區關懷。
痛點攻堅:
經驗交匯,共創解決方案
回到活動現場,小站主理人們輪番登場,分享各自的職業背景、核心資源、運營期待與核心挑戰。
上一年度優秀小站主理人——老西門街道惠友小亭的主理人汪思亦分享了空間運營、居民動員、資源鏈接的實戰秘籍。汪思亦說:“居民是社區的主人,我們要協助他們實現‘自己的活動自己辦’!”在隨后的自由問答環節,主理人們饒有興致地提問,汪思亦耐心解惑,現場瞬間變成了“經驗值”暴漲的充電站。
圍繞“零距離家園”小站運營難題,主理人們集體投票選出了最受關注的4個核心議題,包括:空間太小、資源太少、吸引人群太少怎么辦?項目如何尋找優秀題材?資源如何有效整合?如何提升小站新鮮感?如何吸引年輕群體參與小站運維?隨后,主理人們針對這些議題進行分組和頭腦風暴,拿出了一個個創意十足、落地性強的“金點子”,并且在路演環節進行展示:開展居民喜聞樂見的活動,挖掘小站優秀題材;通過加強宣傳力度、提升使用效率、融合多元主體,持續保持小站活動新鮮度;通過精心設計活動、優化活動時間、實現自我價值、強化新媒體宣傳、個性化定制項目等方式吸引更多年輕人……清晰的邏輯、創新的思路、務實的考量,充分展現了主理人的智慧、熱情與行動力,贏得滿堂喝彩。
區委社會工作部表示,此次“零距離家園”小站“主理人Ke堂”不僅是多元治理主體的集體賦能,更是社區治理創新力量的深度聯結。通過搭建主理人經驗共享、問題共診、策略共創的平臺,有效點燃了社區的內生動力,希望小站主理人們繼續以“深入”“開放”“包容”三個關鍵詞為治理思路,持續提升居民“家門口”的幸福感。
記者 / 宋梅
編輯 / 陳露露
圖片 / 區委社會工作部
視頻 / 區委社會工作部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黃浦官方微信
黃/浦/進/行/時
1.
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