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用鏡頭說好一個故事,怎樣創作出有感染力的攝影作品?這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7月5日,在第三屆遵義海龍屯國際影像文化周上,中國攝影家協會第九屆理事、貴州省攝影家協會第五屆、第六屆副主席盧現藝分享了他的思考與實踐。
盧現藝的攝影之旅始于少年時期的繪畫夢想。14 歲時,他師從毛朋、蒲國昌教授,在色彩與線條的世界里編織美的幻夢。然而,生活的變故讓他成為了一名搬運工人,繁重的體力勞動并未熄滅他心中的藝術之火。
盧現藝
1999 年,盧現藝人生中一個極為關鍵的轉折點到來了。彼時,他正于北京漂泊打拼,卻在深思熟慮之后,做出了一個毅然決然的決定——回歸故鄉貴州。
此后,他懷揣著對民族文化的熾熱熱愛與藝術追求,與研究民族文化的人類學家朋友深入貴州的大山深處。十余載寒來暑往,行程近20萬公里,用近10萬張照片細膩且深刻地刻畫了苗族、布依族、侗族等少數民族的日常生活與獨特文化,其中對于岜沙苗族的記錄,更是飽含深情、令人動容。
“一是做歷史的見證人,二是做傳播者。”作為一名攝影人,盧現藝深感自身肩負著雙重責任。在這漫長的攝影旅程中,他長期跟蹤拍攝了一個岜沙苗族家庭26年。
光影流轉間,他記錄下孩子從天真爛漫到意氣風發的蛻變,見證了這個家庭在歲月中的悲歡離合。這個家庭的故事,恰似岜沙苗族在時代浪潮中變遷與發展的縮影。
盧現藝攝影作品《尋找二十年前的岜沙苗人》
“我精心拍攝記錄下他們的生活、婚禮、樹葬等重要時刻,每一張照片都承載著我對這個家庭以及民族的深深敬意與熱愛。”盧現藝說,他希望借助鏡頭,讓更多人看到苗族部落的真實生活,感受其獨特文化魅力,以及在現代社會沖擊下所面臨的挑戰與變化,這便是他堅守長線記錄的初心。
在本屆影像文化周上,盧現藝的攝影作品成為亮點之一。以他長期跟蹤拍攝的這個岜沙苗族家庭為例,他用影像映照出貴州多民族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堅韌與適應力。海龍屯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其厚重的歷史底蘊與盧現藝鏡頭下的民族影像相互映襯,成為文化對話的完美場域。在這片充滿歷史與文化底蘊的土地上,盧現藝的作品愈發顯得生動而有力。
“岜沙的孩子們已長大成人,當年的青年如今白發蒼蒼。我記錄的不僅是時間的流逝,更是民族與現代社會對話的歷程。” 盧現藝感慨道。
值得一提的是,2003 年,盧現藝受邀參加法國阿爾勒國際攝影節。這場國際藝術盛宴讓他領悟到攝影不僅是審美表達,更是文化敘事的有力工具。他更加意識到貴州的鐵匠村、造紙坊、傳統建筑等元素皆為“世界級的文化富礦”。從阿爾勒歸來后,他長期扎根貴州,憑借跨學科視角深入挖掘本土文化根源脈絡,將攝影藝術與人類學研究深度融合。
盧現藝(左)向記者介紹攝影作品
“貴州的根扎得越深,作品的枝葉就能伸展得越廣。”盧現藝分享道,近年來,他的作品在國內外屢獲殊榮,成為貴州文化走向世界的橋梁。在海龍屯國際影像文化周的聚光燈下,盧現藝用20余年堅守詮釋 “如何用鏡頭說好故事”。他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文化的傳播者。
“攝影的意義在于尊重文化、記錄真實,讓未來的記憶充滿溫度。”盧現藝說,海龍屯的影像記錄與他對岜沙苗族的拍攝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兩者都是在用鏡頭捕捉時間的痕跡,記錄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這種理念貫穿于他的整個創作過程,讓他的作品充滿了情感與深度。
未來,盧現藝將繼續用鏡頭書寫貴州的傳奇,讓這份文化傳承在光影中永恒延續,讓海龍屯與岜沙的影像成為世界了解貴州的重要窗口,讓貴州的聲音通過他的鏡頭傳向更遠的地方。
“這不僅是我的初心,也是我對攝影藝術的執著追求。”他坦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