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盧溝橋!男兒墳墓在此橋!
最后關頭已臨到,犧牲到底不屈撓!
飛機坦克來勿怕,大刀揮起敵人跑!
盧溝橋!盧溝橋!國家存亡在此橋!
快快拼起民族命,最后勝利是吾曹!
這是北京檔案館珍藏的《盧溝橋歌》,作于88年前“七七事變”之后。由于時間久遠,又為戰時所作,詞曲作者未標注自己的姓名,并且受戰斗區域和戰事發展的限制,這首歌傳唱的時間并不太久,因此,至今詞曲作者不詳。
盡管如此,88年過去了,這首歌中透出的悲壯與豪邁,仍讓人動容。
1937年7月7日,位于北平城西南15公里的盧溝橋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起點。
“打,也許是死;不打,就是亡國奴!”盧溝橋的槍炮聲吹響了中華民族總動員的號角。
在那場血與火的淬煉中、在那個生與死的戰場上,千千萬萬的抗日軍民充分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必勝信念。他們用血肉之軀筑起新的長城,贏得了戰爭的最后勝利,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和國家的尊嚴。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回首奮爭路,中華民族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犧牲,經受了難以想象的災難傷痛,但中國人民從不屈服、從不氣餒、從不放棄,而是一次次頑強戰勝艱難險阻、重整行裝再出發。
殷憂啟圣,多難興邦。
硝煙散盡,昔日的戰場如今游人如織。但盧溝橋上的石獅依然刻滿歲月的記憶,宛平城的城墻還留有累累彈痕。→日本教材污蔑盧溝橋事變中方先開槍
今天,我們漫步盧溝橋,聽到的是穿越時空的歷史回響,更是中華民族邁向偉大復興的鏗鏘足音!
盧溝橋!盧溝橋!
男兒墳墓在此橋!
盧溝橋!盧溝橋!
最后勝利是吾曹!
國家存亡在此橋
最后勝利是吾曹
來源 |一圖丨“男兒墳墓在此橋!” 80年前的今天,盧溝橋事變是怎樣爆發的?
事變絕非偶然
日本蓄謀已久
時至今日,日本國內仍有一些人士將盧溝橋事變視為一次偶然事件。事實上,在1931年制造了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就陸續增兵進入華北。
1936年8月,日本制定的基準國策綱要聲稱,日本要繼續軍事擴張;1937年7月3日,就在盧溝橋事變爆發前幾天,時任關東軍參謀長的東條英機又向日本政府提議,立即給中國以打擊。日軍開始瘋狂尋找挑起全面侵華戰爭的借口。
1937年7月7日晚,日軍期待已久的借口出現了。
迷路士兵成日本全面侵華借口
日本軍隊提出所謂的“失蹤士兵”叫志村菊次郎,當年僅20歲,他也許永遠也不會想到,自己居然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略中國戰爭的導火索。
圖為“失蹤士兵” 志村菊次郎
牟田口廉也,是失蹤士兵志村菊次郎所在日本華北駐屯軍第一聯隊的聯隊長,“盧溝橋事變”的另一個關鍵人物。當他得知志村菊次郎失蹤后,他立刻以此為借口集合大隊日軍,企圖進入中國士兵守衛的宛平城尋找失蹤士兵。
然而,就在日軍還沒有趕到宛平城的時候,志村菊次郎已經被找到了。原來志村菊次郎是因為迷了路所以沒能立刻回到軍營。
此時的牟田口廉也卻隱瞞了志村菊次郎被找到的消息,依然向中國守軍蠻橫地提出進入宛平城搜查志村菊次郎,他的這一無理要求遭到了中國守軍的斷然拒絕。之后,按照牟田口廉也的命令,日軍炮轟宛平城。由于準備充分,日軍第一發炮彈就直接擊中了宛平城行政專署大廳。
因為找到了日本政府和日本軍部渴望出現的戰爭借口,挑起“盧溝橋事變”,牟田口廉也獲得了金鷹三級勛章,隨后被晉升為少將。
圖為牟田口廉也
對于盧溝橋事變,牟田口廉也在筆記中寫到:
我挑起了盧溝橋事件,后來事件進一步擴大,導致盧溝橋事變,終于發展成這次大東亞戰爭。
牟田口率部向中國軍隊打了第一槍這的確是事實,不過他把挑起戰爭想象成為他一人的力量,卻不符合歷史事實。一切事實表明,日本為進行全面侵華戰爭,早就已經在百般謀劃。七七事變,標志著全民族抗戰爆發,也促使全中國人民團結起來,粉碎日軍的侵略擴張。
80年前的今天,盧溝橋的槍聲,打破寧靜,拉開全民族抗戰的序幕。
如今,硝煙散去,和平安寧,然而曾經的苦難不能忘,曾經的犧牲不敢忘。
今天,七七事變80周年,紀念先輩不屈的抗爭,更提醒你我:
振興中華,吾輩自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