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肯定聽過無數遍了,網上、電視上,天天都在爭,到底是“和統”還是“武統”?兩派人吵得不可開交。但我想說,咱能不能換個思路?因為聊來聊去,我感覺咱們好像一直在糾結一個“偽問題”。
事到如今,在我看來,臺灣問題,早就不是簡單的“和統”或“武統”二選一了,而是兩個更棘手、更現實的問題擺在了面前。
“和平統一”,一個漸行漸遠的選項
咱們先拉個家常,說說為啥“和統”這條路,感覺越走越窄了。
這事兒真不是我悲觀,你看看歷史就知道了。明朝的沈有容、國姓爺鄭成功、清朝的施瑯,哪一次讓臺灣回歸,不是靠著船堅炮利打出來的?就連二戰后臺灣光復,那也是咱們整個民族在戰場上拿命換來的勝利果實。
歷史的規律似乎在說,真正的統一,需要以絕對的實力作為后盾,讓對方認識到除了談判桌,再沒有別的路可走。
當然,咱們也曾有過無限接近“和統”的時刻。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兩岸還有個“九二共識”,那時候臺灣那邊過來的老先生們,心里頭還裝著“一個中國”的概念,大家還有得聊。大陸為了這份“聊得來”,也拿出了最大的誠意。
但現在呢?時移世易了。
最大的變化,是島內的人心。民進黨這些年搞的“去中國化”教育,影響是刻在骨子里的。你跟一個臺灣的年輕人聊天,他可能會禮貌地告訴你,他的歷史是從臺灣開始的,對于故宮、長城,那感覺更像是“鄰居家”的歷史古跡。
這不是瞎猜,數據能說明問題。臺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最新的調查(2023年底數據)顯示,認為自己純粹是“臺灣人”的比例,已經超過了六成(61.7%),而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只剩下2.4%。這是一個什么概念?這意味著,島內絕大多數人,尤其是在這種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在身份認同上,已經和我們漸行漸ve遠。
還有一個更直接的數據,來自臺灣民意基金會(TPOF)的調查。明確希望“統一”的,大概只有13%左右。超過一半的人,都傾向于“獨立”。
面對這種“民意”,島內的政治生態也變了。你別以為只有民進黨才“獨”,現在就連一直被認為是“親大陸”的國民黨,也不得不跟著風向走。去年選舉的時候,國民黨的候選人侯友宜,他的策略是什么?是“3D”,其中第一個D就是“Deterrence”,威懾。他明確說了,要和美國、日本合作,加強臺灣的軍事力量。
為啥?因為不這么說就沒選票。“排斥統一”已經成了島內的一種“政治正確”,誰逆著來,誰就沒法在政治舞臺上生存。所以你看,討論“和統”的基礎,也就是雙方的共同意愿,正在一點點地被侵蝕掉。
當和平的意愿和身份的認同都已南轅北轍,再空談“和平統一”,就有點像是一廂情愿了。
那么,既然“和統”的路越來越難走,是不是就只剩下“武力”這一條路了?如果真到了那一步,我們要面對的,才是真正頭疼的兩個大問題。
第一個問題:“首戰即終戰”的連鎖反應
如果非要走到兵戎相見那一步,我們的目標肯定像馬英九說過的,叫“首戰即終戰”。用雷霆萬鈞之勢,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小的代價解決戰斗,一戰定乾坤。
從軍事角度看,這事兒難嗎?說實話,以解放軍現在的實力,要做到這一點,技術上問題不大。
現在的軍事科技有多厲害?以色列能隔著上千公里,精確“拔掉”伊朗的某個高價值目標;咱們的網友,光憑一張照片的蛛絲馬跡,就能在衛星地圖上把拍攝地點給你找出來。臺灣就那么大點地方,幾乎沒有什么戰略縱深可言。解放軍的偵察衛星、無人機天天在天上看著,島內哪個軍事基地、哪個雷達站、哪個指揮中心,可以說早就被摸得一清二楚了。
一旦動手,必然是信息戰、電子戰先行,整個島嶼的通訊、指揮系統可能在幾分鐘內就陷入癱瘓。緊接著,鋪天蓋地的精確制導武器,會像外科手術一樣,精確清除掉所有具備反擊能力的目標。這個過程,可能真的就是以小時來計算的。當對方的指揮鏈斷了,反擊能力沒了,剩下的就是坐下來談怎么交接的問題了。
這套戰術,就是為了避免打成消耗戰、持久戰。誰也不想看到俄烏沖突那樣的慘狀,城市變成廢墟,百姓流離失所,經濟倒退幾十年。速戰速決,是對兩岸人民最大的負責。
但是,真正的考驗,根本不在于這最初的24小時。
真正的難題,在于我們按下啟動鍵的那一刻,會引發什么樣的連鎖反應。這就像多米諾骨牌,你推倒了第一塊,后面的牌會怎么倒,就不完全由你控制了。
你想想,就在我們為了應對賴清德“5·20”那番“兩國論”的講話,搞了一次“聯合利劍-2024A”圍島演習之后,美國的反應是什么?五角大樓立刻站出來說,我們“密切關注”,并譴責這是“不負責任的、破壞穩定的”行為。
演習尚且如此,真要動起手來呢?
美軍的航母戰斗群會不會開到西太平洋來?它也許不會直接參戰,但它只要停在那里,就是一種巨大的軍事和政治壓力。它會不會借口“保護航行自由”,對我們的后續行動進行干擾?
更麻煩的是日本和韓國。這兩個國家是美國在東亞的“橋頭堡”,遍布美軍基地。戰時,他們會不會為美軍提供后勤補給、情報支持?哪怕他們自己不下場,光是開放基地,就等于把刀遞到了美國手里,給我們重建和治理臺灣增加了無數的變數。
再往遠了想,朝鮮半島會不會因此生變?朝鮮會不會覺得這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趁著大家的注意力都在臺海,在三八線上搞點大動作?一旦半島局勢緊張,美國會怎么應對?我們又該如何處理這個“第二戰場”?
這些問題,一個比一個復雜,一個比一個要命。“首戰即終-戰”的難點,不在于“首戰”,而在于如何確保它能“終戰”,如何控制住那之后排山倒海而來的國際政治、經濟和軍事風暴。這才是第一個真正的考驗。
第二個問題:馬下治天下的百年大計
好,我們假設,我們成功地頂住了所有的外部壓力,順利地解決了軍事問題。接下來,就是第二個,可能也是更長期、更艱巨的問題:如何快速建立一套有效的行政機制,真正地治理好這片失散已久的土地。
古人說,“馬上打天下易,下馬治天下難”。這句話用在未來的臺灣,再貼切不過了。
收復一個地方,靠的是雷霆手段。但治理一個地方,靠的是春風化雨,是日復一日的耐心和智慧。臺灣的情況尤其復雜,它不像我們內地任何一個省市。
首先,你將面對一個盤根錯節的利益集團。這里面有長期經營地方的本土勢力,有和美日等國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商業家族,還有那些“臺獨”思想根深蒂固的頑固分子,以及美國這些年花大力氣扶植起來的各種非政府組織(NGO)。
這些人,不會因為一場軍事行動就憑空消失。他們會潛伏下來,成為社會治理的暗流。如何穩住那些可以團結的力量,同時又防止他們陽奉陰違,干擾政令?如何精準地清除掉那些“硬核臺獨”勢力,防止他們在暗中串聯、煽動?如何切斷外部勢力通過各種渠道進行的滲透和破壞?
這每一個問題,都需要一套精密、高效且接地氣的行政班子去解決。派過去的干部,不僅要懂政策,更要懂臺灣的社會、文化和人性。
其次,也是最核心的,是人性的回歸和文化的重塑。
2400萬臺灣民眾,在過去幾十年的教育和宣傳下,已經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認知體系。我們不能天真地以為,只要掛上了五星紅旗,大家就會立刻載歌載舞地擁抱統一。
軍事上的勝利,解決的是“身份”問題;但思想上的認同,解決的是“認同”問題。這需要漫長的時間。
他們的教科書要不要改?怎么改才能讓年輕人既能接受,又能真正理解中華民族的宏大歷史?他們的媒體,長期充斥著對大陸的負面報道,如何去引導?他們的社會,已經習慣了西方式的選舉和政治生態,如何平穩過渡到新的治理模式下?
這些工作,比任何一場軍事行動都更復雜,更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戰略耐心。這不僅僅是簡單的“一國一制”,而是要把被強行扭轉了七十多年的文化和國家認同,重新扶正歸位。這是一項百年大計,容不得半點差錯和急躁。
所以你看,當我們還在為“和統”還是“武統”爭論不休時,真正的挑戰早已悄然升級。它不再是一道簡單的選擇題,而是變成了兩道復雜的問答題:
一道是如何應對外部世界的驚濤駭浪,在打贏之后,還能站得穩。
另一道是如何面對內部的人心向背,在收復之后,還能治理好。
這兩大問題,才是懸在我們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解決臺灣問題,迫在眉睫,但越是緊迫,我們就越需要冷靜和清醒,看清楚真正的困難所在,才能找到那條通往最終勝利的正確道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