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沙坡頭區長流水村,在騰格里沙漠固沙鎖邊工程的現場,一個連著一個的草方格替代了曾經的連片黃沙,工人們正抓緊播撒草籽,栽種耐旱的沙生灌木。這里地處騰格里沙漠的東南緣,是我國“三北”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自2024年起,“三北”工程被國家發展改革委納入“兩重”建設(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支持范圍。
今年6月30日,隨著最后一列草方格扎進沙子,寧夏境內騰格里沙漠固沙鎖邊工程全線貫通,一條長約153千米、最寬處達38千米的固沙鎖邊“綠鏈”牢牢地鑲嵌在“中國第四大沙漠”的東南邊緣。至此,寧夏實現了境內騰格里沙漠的全面“鎖定”。這是我國加速推進“兩重”建設的一個縮影。
從去年開始,我國連續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用于“兩重”建設。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的統計,2024年,我國前后分三批共安排7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到1465個“兩重”建設項目中。
今年,有關部門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記者從國家發展改革委了解到,該委已于近日安排超3000億元用來支持2025年第三批“兩重”建設項目。截至目前,今年8000億元“兩重”建設項目清單已全部下達完畢,“兩重”建設進一步提速。
“硬投資”穩定經濟增長
從項目實施情況來看,統籌推進“硬投資”與“軟建設”,是當前“兩重”建設的一大特點。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在“硬投資”方面,2025年“兩重”建設安排的8000億元共覆蓋1459個項目,涉及長江流域生態修復、長江沿線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重大水利工程、高標準農田等領域。
在“軟建設”方面,有關部門在重點領域加快推出了一批改革創新舉措,包括優化長江沿線鐵路投融資模式,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管網運行維護管理機制,完善國家物流樞紐規劃布局,探索“風電光伏+治沙”新模式等。
就在不久前,長江沿線鐵路建設再次傳來好消息:崇太長江隧道盾構獨頭掘進突破了6000米。作為滬渝蓉高速鐵路(也稱“沿江高鐵通道”)的關鍵控制性工程,崇太長江隧道連接了上海崇明和江蘇太倉,全長14.25千米,其中長江水下段盾構獨頭掘進11.33千米,為全球最長。
中鐵隧道局崇太長江隧道項目副總工程師傅博偉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目前崇太長江隧道的盾構獨頭掘進速度為每天20米至28米,按照這樣的節奏,預計7月中下旬,盾構獨頭掘進將突破7000米大關。“這條隧道正式貫通后,崇明島將結束不通高鐵的歷史,高鐵以350公里時速‘穿越長江不減速’的創想也將一并實現。屆時,崇明經太倉到上海寶山站只需要17分鐘。”傅博偉說。
而在距離崇太長江隧道200多公里的江蘇泰州引江河畔,滬渝蓉高鐵通泰揚特大橋跨引江河斜拉橋也于7月1日清晨成功合龍。據了解,這是滬渝蓉高鐵滬寧段首個實現合龍的斜拉橋,為后續鋪軌及全線貫通創造了有利條件。
崇太長江隧道和跨引江河斜拉橋所在的沿江高鐵通道,是我國“八縱八橫”高鐵骨干通道之一。今年以來,有關部門聚焦區域連通、網絡暢通、節點打通等關鍵環節和重點難點問題,強化部門聯動,拓寬鐵路投融資渠道,加大各方面要素保障。目前,合肥至武漢段、宜昌至涪陵段、成渝中線鐵路等沿江高鐵項目正在建設中。
從“三北”工程到長江沿線鐵路、干線公路,從西部陸海新通道、三峽水運新通道到城市地下管網更新、醫院病房改造……在篩選項目時,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突出了“兩重”建設的戰略性、前瞻性、全局性。一批批重點標志性工程的加速推進,為穩定經濟運行、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提供了有力支撐。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5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以下簡稱“全部投資”)19.19萬億元,同比增長3.7%。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5.6%,增速比全部投資高1.9個百分點;對全部投資增長的貢獻率為34.5%,比1-4月提高了1.9個百分點。此外,1-5月,計劃總投資億元及以上項目投資同比增長6.5%,增速比全部投資高2.8個百分點,拉動全部投資增長3.6個百分點。
“隨著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和超長期特別國債發行使用加快,‘兩重’建設加快推進,基礎設施投資平穩增長。”國家統計局投資司首席統計師羅毅飛認為,今年前5個月,我國投資總體上延續了平穩增長態勢,其中基礎設施投資發揮了支撐作用,大項目投資則起到了“壓艙石”的作用。
“軟建設”推動規劃變實景
“‘兩重’建設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推動高質量發展、把握發展主動權的重要抓手。”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投資研究所副所長盛磊觀察到,這一年來,“兩重”建設的成效十分明顯,特點也非常突出。
盛磊進一步解釋說,一方面,我國通過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集中力量支持了一批發展急需、常規手段解決不了、多年想辦而未能辦、需要中央層面推動的大事,特別是實施了一批跨區域、跨流域,對項目統籌協調能力要求高的重大標志性工程;另一方面,圍繞“硬投資”項目實施,有關部門在科技創新、區域協調發展、新型城鎮化等領域推動了一系列務實管用的“軟建設”舉措,“持續補短板、夯基礎、利長遠”。
就以托育為例,為了破解“小小孩”的照護難題,不少地區將發展托育事業與“兩重”建設結合起來,并形成了多樣的服務供給模式和經驗。
在廣東深圳,一批普惠性托育園正加速建成。據了解,圍繞創新托育服務供給,深圳探索形成了“醫育結合、國企引領、托幼一體、老幼共托、社區互助”的多元化發展路徑。比如,為更好地引導托育事業和產業發展,深圳市國資委依托深業集團組建了深圳市幸福健康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圳幸福健康集團”)。
深圳的地價昂貴,托育場地租賃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為此,深圳幸福健康集團與當地社區合作,利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等便民設施空間,以“公建國營”的方式發展嵌入式托育服務,有效降低了運營成本。“我們還自主研發了保教體系,總結出一套標準化的園區運營照護流程。”深圳幸福健康集團托育總監丁靈芝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他們公司不光自己發展,也主動將托育園運營實踐經驗向外輸出到成都、長沙等地,并通過校企聯動等方式培養托育人才。
實際上,類似的機制創新還有很多。在江蘇常州,“源廠站網河一體化”等管理模式的推廣,顯著提升了污水收集處理效能;在四川成都,當地建立起地下管網管廊和設施建設改造“1+9”政策體系,讓管網更新行動實施起來更加系統化、精準化;安徽蕪湖則與三峽集團創新央地合作模式,建立項目協作機制,“軟硬結合”破解長江大保護難題……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各地正從政策制定、規劃編制和體制機制創新上持續發力,以“軟建設”來破解資金、管理、技術等瓶頸,加力推動“兩重”建設從規劃變為實景。
“‘軟硬結合’有利于實現綜合效益最大化,‘硬投資’為‘軟建設’提質升級提供了時間和空間,‘軟建設’則推動破解‘硬投資’有關行業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等面臨的深層次障礙。”一名來自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投資研究所的專家說,“兩重”建設不僅要“硬投資”過硬,還需要“軟建設”與之配套。“只有‘軟硬兼備’,才能確保項目可持續、見實效、助長遠。”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賈驥業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