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童睿
“沒有路燈,晚上黑燈瞎火的,出門不方便”“衛生還要好好抓,亂倒垃圾得管管”……在云南省昭通市鎮雄縣雨河鎮大坪村,鄉親們聚在老槐樹下,你一言我一語,道出身邊的各種不便。面對群眾的“吐槽”,村干部認真記錄,一件件安排解決。從群眾“逆耳言”里找不足、補短板,這種態度值得肯定。
黨的性質宗旨決定了,我們工作的最高評判標準只能是人民群眾的滿意度。群眾的贊譽是肯定,是前行的動力。群眾的意見更是寶貴的鏡子。它照出的往往是我們工作中的盲點、疏忽。聽進去、改起來,工作方能日臻完善。
然而,現實中,仍有個別黨員干部只愛聽“順耳言”,對那些逆耳的、提意見的聲音,愛答不理,敷衍了事。這種“只求好評”的心態,本質上是高高在上“官本位”思想在作祟,是政績觀嚴重扭曲。就像掩耳盜鈴,以為不聽問題就不存在,結果呢?小疙瘩可能捂成了大麻煩,群眾的信任和智慧也被擋在了門外。
作風建設的核心問題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在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中,各地各部門扎實開展開門教育,廣大黨員干部主動聽民聲、匯民意。群眾抱怨“辦證跑斷腿”,政務服務便痛下決心優化流程;外賣騎手反映“吃不上熱乎飯”,社區就迅速推出延時服務與專屬“騎手餐”……正是那些刺耳的“槽點”,推動黨員干部不斷改進工作,打造出一個個服務亮點,密切了干群關系,凝聚了黨心民心。
正視群眾意見,是一種胸襟,是一種涵養。廣大黨員干部應進一步錘煉堅強黨性,站穩群眾立場,學會換位思考,想一想自身為辦個證來回折騰,咨詢點事被推來擋去,心里能沒點氣?將心比心,理解自然就有了,辦法自然就多了。廣大黨員干部還應堅持問題導向,多到群眾意見多的地方去,多到工作做得差的地方去,切實把解決堵點難點問題作為推動工作的重要抓手,群眾的意見反而就成了改進作風、提升效能的鑰匙。
更為關鍵的是化“聽”為“行”的行動力。群眾敢于直言,本就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若讓群眾覺得“說了也白說”,無異于透支黨和政府的公信力。唯有從群眾不滿意的地方改起,從群眾期盼的地方做起,深入分析癥結,躬身向群眾請教破題良方,以實打實的解決成效回應關切,并建立全程追蹤問效的閉環,這樣方能讓意見轉化為口碑。
當前,我們要以學習教育為契機,一體推進學查改,以聞過則喜的胸襟與立行立改的擔當,將群眾意見視作改進作風的方向。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時代大考中不斷交出讓人民滿意的答卷。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08日 19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