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歲的藝術家游本昌宣誓入黨的消息沖上熱搜,全網(wǎng)閱讀量破億。對游本昌這位“新黨員”,習近平總書記深切寄語,希望他“帶動更多文藝工作者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建設文化強國貢獻力量”。
從青年筑基到中年成名(飾演濟公時52歲),再到晚年綻放(飾演《繁花》中的爺叔時90歲),游本昌的藝術生涯跨越了半個多世紀。他的人生軌跡正是“厚積薄發(fā)”最生動的注解,更是將“藝術即修行”這一信條踐行到極致的典范。
沉潛與深耕:
在“等待”中鑄就藝術信念
游本昌的藝術之路始于扎實的根基與漫長的沉淀期,這段經(jīng)歷塑造了他對藝術最核心的信念——“角色無大小”。
青年筑基,將“龍?zhí)住币暈椤靶扌小薄S伪静?952年考入上海戲劇學院,每日清晨五點練聲、打磨身段,十年如一日地苦練基本功。然而,畢業(yè)后他迎來的卻是長期在《屈原》《家》等經(jīng)典劇目中飾演無臺詞的“路人甲”“士兵乙”。這段“坐冷板凳”的歲月,讓他沉淀出對“角色無大小”的敬畏——他從未輕視過任何一個小角色。在后臺候場時,他不是焦慮或抱怨,而是細心觀摩前輩演員的表演,隨身攜帶筆記本,記錄下“眼神如何傳遞情緒”“臺步如何貼合人物身份”等細節(jié),將每一次候場都轉(zhuǎn)化為寶貴的“偷師”機會。這段看似沉寂的歲月,恰恰讓他磨礪出對表演藝術最樸素的敬畏。正如他后來總結(jié)的:“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哪怕演一塊石頭,也要演出石頭的呼吸。”這種對角色本身的尊重,成為他藝術信念的基石。
在“不被看見”時守住初心。40歲后,游本昌仍未迎來飾演主角的機會,甚至因“形象不夠突出”被建議轉(zhuǎn)行,但他始終以“戲比天大”自勉。在電視劇《孔乙己》中客串時,他為一句“多乎哉?不多也”的臺詞,向紹興文人請教方言韻律。生活的拮據(jù)與事業(yè)的瓶頸并未消磨他的熱情,反而讓他把日子過成了“體驗生活”:在菜市場看小販討價還價,在公園觀察老人下棋,這些煙火氣的積累,都成了他日后塑造角色的“素材庫”。他曾自嘲:“我這前半生,就像在給藝術的大樹澆水施肥,不問開花,只問扎根。”這份在寂寥中的堅守與深耕,彰顯了游本昌對藝術內(nèi)在價值的深刻理解和超乎常人的定力。
角色與生命:
以藝術成就映照時代精神
游本昌的藝術成就,不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生命體驗與時代精神的深度交融,角色成為他映照社會與人生的鏡像。
《濟公》,多年積累的“破圈一擊”。1985年,52歲的游本昌因電視劇《濟公》一舉成名,但這絕非偶然的幸運。為了塑造好這位“瘋癲僧”,他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為貼合“瘋癲僧”形象,每天清晨跑五公里練體能,模仿乞丐的步態(tài)到腳踝紅腫;為設計“扇扇子”的標志性動作,翻閱數(shù)十本民間畫冊,將佛教“慈悲手勢”與市井“頑童姿態(tài)”融合,最終形成“半瘋半醒、亦莊亦諧”的獨特風格。更難得的是,他賦予濟公超越“喜劇角色”的深度——在“救民于難”的橋段里,眼神閃過的悲憫與無奈,正是他對底層生活長期觀察的沉淀。他說:“濟公不是瘋,是看透世情后的清醒,這需要演員心里有‘眾生相’。”
晚年綻放,把舞臺當成“生命的道場”。60歲后,游本昌拒絕商業(yè)化的“消費經(jīng)典”,轉(zhuǎn)而挑戰(zhàn)更復雜的角色:主演話劇《弘一法師》,為呈現(xiàn)李叔同“從風流才子到苦行僧”的轉(zhuǎn)變,提前半年吃素、學佛法,在舞臺上赤腳行走三小時,腳掌磨出老繭也堅持不用替身;出演微電影《濟公游記》續(xù)集,為一個“飛身救童”的鏡頭,反復吊威亞(鋼絲)練習,工作人員勸他用特效,他卻說:“觀眾要的是‘真’,演員偷懶,戲就假了。”
2023年12月,隨著電視劇《繁花》播出,已年屆九十的游本昌憑借飾演“爺叔”一角再次迎來“爆紅”:接連榮獲中國電視劇盛典“終身成就藝術家”、金鷹獎“中國文聯(lián)終身成就獎”。“爺叔”廣為觀眾喜愛,游本昌卻始終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近年他仍活躍在短視頻平臺,教年輕人“如何用眼神表達情緒”,分享“表演是減法,把自己變成角色”的心得,將對藝術的執(zhí)著從舞臺延伸到傳承。他的晚年舞臺,已然超越了表演本身,升華為對藝術信仰的堅守和生命價值的實踐,成為名副其實的“生命道場”。
純粹與堅守:
在浮躁時代的價值啟示
游本昌的藝術人生,其核心精神在于一種近乎純粹的“敬畏”與“堅守”。在當下社會文化語境中,這種精神品格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
“慢”的哲學,對抗速食文化的匠人精神。在影視行業(yè)追求短平快、“三個月拍完一部劇”甚至“數(shù)字演員”替身泛濫的速食時代,游本昌的“慢”顯得尤為珍貴。他塑造一個角色,往往提前半年體驗生活,甚至為一句臺詞琢磨數(shù)周。這種“不功利”的態(tài)度,源于他對藝術的敬畏——“藝術像釀酒,時間短了,就沒那股勁兒”。他拒絕過度商業(yè)化,曾推掉高價代言,理由是“演員的臉,只能為角色服務”,這種堅守,恰是對“流量至上”的無聲反駁。他的“慢”,是一種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提醒我們在快節(jié)奏中,對專業(yè)品質(zhì)的追求不應被遺忘。
“真”的底色,戲里戲外的“知行合一”。游本昌的藝術魅力,不僅在于舞臺上的精湛技藝,更在于其人格與角色精神的統(tǒng)一。他常年參與公益演出,為養(yǎng)老院老人表演片段;疫情期間錄制“給年輕人的鼓勵視頻”,用濟公的語氣說“難關像烏云,總會散”,將角色的溫暖延續(xù)到現(xiàn)實。他曾說:“表演的最高境界,是把自己活成角色的精神——濟公的慈悲、弘一的通透,其實都是‘做真人’。”這種“戲如人生,人生如戲”的知行合一,使他的藝術超越了單純的表演技巧,成為一種生命哲學的具象表達,為社會提供了一種關于真誠、善良與堅守的生動范本。
“努力,永遠要學習,學習才會有希望,才能不迷茫,做好自己——感恩、行動、奉獻。”正如游本昌給年輕人的贈言一樣,他的一生都在踐行這句話。
當我們回望游本昌的藝術生涯時,看到的不僅是一位成功塑造了經(jīng)典角色的演員,更是一位以敬畏為基、以角色為鏡,在漫長的歲月中不斷自我淬煉,將生命融入藝術、用藝術映照時代的修行者。他用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告訴我們:真正的厚積薄發(fā),不是“突然爆發(fā)”,而是“從未停止”的積累與耕耘;對藝術的執(zhí)著與熱愛,與年齡無關,只關乎內(nèi)心的信念與純粹。
“只要觀眾需要我,我就會活到老,學到老,干到老。”“以文藝化導人心,是我一輩子的努力目標!”“德藝雙馨”四個字,游本昌當之無愧!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副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崔園園
新媒體編輯:程可心
如需交流可聯(lián)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