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是我國黑土地的重要分布區,典型黑土區耕地面積約2800萬畝,分布在7個市17個縣(市、區),主要為黑土、草甸土、暗棕壤、棕壤、水稻土等土壤類型。2024年,遼寧省糧食播種面積5366萬畝,糧食產量達到500.1億斤,秸稈產生量2649萬噸,可收集量2365萬噸,利用量2203萬噸,秸稈綜合利用率93.16%,17個典型黑土區重點縣秸稈綜合利用率平均值92.45%。近年來,遼寧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黑土地保護的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黑土地保護和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主要做法
堅持高位引領,強化組織保障。遼寧高度重視黑土地保護和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多年將兩項工作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將黑土地保護納入黨委和政府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指標,并將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納入全省重大工程進行調度。將秸稈綜合利用列為遼寧省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美麗遼寧建設重點任務并考核。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在省委農村工作會議上安排部署黑土地保護工作,并多次提出工作要求。省農業農村廳成立了以主要負責同志為組長的黑土地保護協調指導組,統籌推進黑土地保護利用項目實施。省級成立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專班,各項目縣成立由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秸稈綜合利用工作領導小組,健全工作體系,明確職責、齊抓共管。頒布實施了《遼寧省黑土地保護條例》,統籌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和黑土地保護項目實施。制定印發《遼寧省黑土地保護規劃(2021—2030年)》《遼寧省黑土地保護實施方案(2021—2025年)》,為落實黑土地保護措施提供有力保障。
做好統籌配合,強化項目推進。遼寧在典型黑土區重點縣按照“既銜接配合,又避免重復”的原則,統籌銜接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東北黑土地保護建設、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農機深松整地、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項目實施,發揮項目合力。一是秸稈綜合利用項目。2016年以來,遼寧累計創建134個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覆蓋44個縣,其中典型黑土區重點縣一直是秸稈綜合利用項目支持重點,黑土縣累計創建42個秸稈綜合利用項目支持重點縣,項目資金3.56億元。在秸稈綜合利用重點縣,分類分區域規劃了沃土模式、產業化模式和循環利用模式。肥料化利用上,全力推進秸稈沃土行動,強化與黑土地保護項目統籌推進,因地制宜實施秸稈翻埋、覆蓋、碎混還田,全省秸稈還田面積達到2000萬畝。飼料化利用上,大力實施“秸稈變肉”行動,推動秸稈飼料轉化增值,支持過腹還田,支持高附加值、高轉化率的飼料利用方式,為全省1100多萬頭草食家畜備足口糧。燃料化利用上,穩步推進農村清潔取暖,利用秸稈替代化石能源,新增3處大型生物天然氣企業,新增秸稈打捆直燃鍋爐20套,總噸位達到1000蒸噸,單體鍋爐突破40蒸噸,實現供暖面積430萬平方米,還重點支持燃料灰渣還田。原料化利用上,2025年,遼寧與中國能建集團簽訂沈陽風光制氫融合生物質綠色甲醇油基地項目協議,意向投資320億元,是全省一季度最大簽約項目,建成后可實現年利用秸稈300萬噸,不僅彌補了遼寧秸稈高值化利用薄弱環節,還可進一步利用遼寧及周邊省份秸稈。基料化利用上,支持工廠化秸稈基料生產及尾料還田,阜新田園公司秸稈基質雙孢菇生產能力穩居東北第一。二是黑土地保護農藝措施項目。2024年,中央和省財政共投入資金4.36億元,其中中央資金2.26億元、省級資金2.1億元。截至目前,黑土地保護工程已累計實施1022萬畝,其中:秸稈還田、有機肥還田等黑土地保護措施600萬畝,保護性耕作面積422萬畝。三是高標準農田和東北黑土地建設工程項目。國家下達遼寧“十四五”期間黑土區重點縣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510萬畝,其中標準化示范面積110萬畝。2021—2024年,在17個典型黑土區重點縣共立項建設高標準農田702.3萬畝。
堅持科技支撐,強化技術保障。組織中國科學院生態所、省農科院、沈陽農大、省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等多個科研單位與重點縣、企業和農民合作社等開展“科縣合作”“科企合作”,開展聯合技術攻關,形成多項秸稈綜合利用和黑土地保護新技術。加強技術攻關。聚焦黑土地“耕層變薄、有機質變瘦、結構變硬”問題,統籌科研教學推廣等單位力量,建設以厚沃耕層構建為核心的黑土地保護利用技術體系。“黑土地保護性耕作機械化技術”入選農業農村部2024年主推技術,9項秸稈綜合利用和黑土地保護技術入選2024年度遼寧農業主推技術,9項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獲得省農業科技貢獻獎。《黑土地厚沃耕層培育技術規程》等5項秸稈綜合利用和黑土地保護地方標準頒布實施。統籌國家級、省級、市縣級耕地質量監測點和黑土地保護項目耕地質量監測點,在典型黑土區共建立黑土地耕地質量監測點504個,超過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要求的監測點數量,為評估工程建設成效提供支撐。
做好培訓推廣,強化宣傳引導。遼寧承辦了全國保護性耕作技術培訓及現場演示活動、東北三省一區(遼寧)保護性耕作技術觀摩活動等交流活動,召開了全省農業環保工作會議、全省秸稈綜合利用現場觀摩會、全省水稻秸稈機械化還田現場會等專題會議和培訓。加強宣傳引導,利用農民喜聞樂見的短視頻等方式開展秸稈綜合利用和黑土地保護宣傳,讓更多農民了解先進適用的技術,宣傳普及政策,營造全社會共同推進秸稈農用化利用和黑土地保護的良好氛圍。
取得成效
秸稈綜合利用率逐年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從2015年的80%逐年遞增,提高到目前的93.16%,提升了13個百分點,超過全國的平均值。近年支持過的項目縣秸稈綜合利用率均穩定在90%以上。
秸稈還田面積不斷擴大。省政府把保護性耕作和黑土地保護項目納入重要工作日程,完成保護性耕作1350萬畝,實施黑土地保護秸稈還田400萬畝,黑土地“有機肥+秸稈”還田200萬畝,主推黑土地保護利用技術模式11項,為糧食穩產豐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耕地質量顯著提升。通過秸稈直接、間接還田等方式,使土壤有機質含量進一步增加,地力肥力得到顯著提升,化肥使用量進一步減少,農作物產量得到提高,畝均效益明顯增加。
空氣質量明顯改善。通過秸稈“五化”利用,露天焚燒、隨意丟棄和亂堆亂放的現象明顯減少。2024年,遼寧14個城市空氣質量6項指標首次全部達標,全省PM2.5濃度、優良天數比例和重污染天數比例提前實現“十四五”目標。
秸稈利用新技術不斷涌現。遼寧秸稈炭基肥利用增效技術入選農業農村部十大引領性技術,遼寧研發的秸稈直燃鍋爐技術作為典型在全國推廣。
秸稈綜合利用和黑土地保護標準體系基本建成。遼寧現有秸稈綜合利用和黑土地保護相關地方標準38項,涵蓋秸稈“五化”利用技術方法、農機產品、作業質量等。此外,仍有多項相關標準予以立項,經過努力,遼寧秸稈綜合利用和黑土地保護標準體系已經基本建成。
(遼寧省農業農村廳供稿)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
編輯:段伊鳴
監審:郭平穩、蔡薇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