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不懂!2024年,中國原油進口5.53億噸,但是,塔里木盆地下面埋藏著160億噸油氣,為什么非要進口?就不能直接開采國內石油嗎?
石油、天然氣,這些不可再生能源,中國一直靠“進口”,來滿足廣大群眾需求,然而中國國內的塔里木盆地,都蘊藏著數量驚人的石油和天然氣,為什么中國還要選擇進口,而不是選擇開采?
說直白一點,不是中國不想開采,而是中國“不能”開采,在沙漠中開采這些能源,困難要比想象中的大的多得多!當然,這背后還有著中國的深謀遠慮。
相關數據顯示,在2024年,中國原油進口總量高達5.53億噸,相較于往年,同比下降了1.9%;同年,中國進口液化天然氣為1075億立方米,同比增長8%。
單從去年,中國進口的天然氣和原油來看,中國群眾的需求總體呈現增長趨勢,作為多種產品出口大國、制造大國,為什么中國卻始終沒有朝著國內現有的石油下手?
其一、開采難度大;其二、開采成本高;其三、為了與其他各國增強合作!
提起沙漠,第一印象是什么?一望無際的荒野,夾雜著大大小小的碎石,風吹黃沙漫天,石頭到處“跑”,不長一根草。
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去開采石油,對于人體而言,就是一項“極端挑戰”。
而且,開采石油并非是一蹴而成的,不只是打石油井,一直打到有石油“噴”出來那么簡單,還需要具備相應配套的設備。
開采,是一個極為困難的事情,塔里木盆地,沙漠地形復雜多變,天氣更是變化莫測,而且勘探難度也是世界上罕見的。
雖然中國被譽為“基建狂魔”,只有別的國家想不到,沒有中國做不到,但中國也完全沒必要給自己“找點事情”做。
另一方面,塔里木盆地的油田是海洋生物沉淀形成的富烴海相油氣,粘度低,利于加工,但內部卻存在天然氣伴生的凝析油,凝析油易燃易揮發,十分危險,不適合開發。
相較于塔里木盆地的石油,中東地區的石油就具備了一系列的優點,比如是遠古時期海洋生物淤積形成的,使得地下烴源巖含有豐富的有機碳,成為世界上最好的生油巖,雜質少,粘度低。
同時,中東地區地下的碳酸巖,裂縫和孔洞較多,便于石油在內部儲存,而石膏層和泥巖層也能更好的儲存石油,石油埋藏的淺顯,利于開采,開采成本低廉。
如果中國堅持在塔里木盆地開采石油,即便中國工程隊突破了種種難關,完成了塔里木盆地石油開發,運輸也是一項極為艱巨的任務。
在沙漠中,想要將石油運出去,還需要“修路”,這就又牽扯到沙漠中修建公路的難度了。
修路需要用到的人力、財力、各種材料費用,還要克服種種困難,若是只為了開采石油,這無疑是增加了時間成本、金錢成本。
中國不是沒有在沙漠中修建過公路,那條在沙漠中心修建的公路,全長334公里,其中沙漠段便占據了307公里,穿越了30多座高大的沙山。
中國也不是沒有在高山峽谷中修建過機場,雖然完成了,但這其中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力,在一定程度上卻是不可估量的。
仔細想一想,中國開采石油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滿足國內群眾的需求,是為了降低成本。
從一些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便能夠進口足夠的石油以及所需的天然氣,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僅滿足了中國群眾的需求,也節省了成本,算是一舉兩得。
中東地區的石油,打出來之后,便可以經過便捷的海運,運到世界各地,這一過程十分方便快捷,運輸成本也被大大降低。
同時,中國也可以借著石油、天氣然等能源的需求,與一眾國家建立牢固的合作,以及穩定的貿易關系。
隨便舉個例子,中國是世界上制造業大國,中國工廠生產的各類產品,在世界各國暢銷,甚至一度被賣爆,中國出口到其他國家的商品,方便了其他國家的群眾的同時,也達到了賺錢的目的。
這樣的合作是互惠互利,但也要有來有往,中國將商品出口到中東地區,以及俄羅斯等國家,再從這些國家進口物美價廉的石油、天然氣,也同樣做到了互惠互利,加深了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
無論是從哪一方面考慮,大動干戈開采塔里木盆地內部的石油都不太“劃算”,對此,你們怎么看?
信息來源:中國石油:2025 年原油進口量或續降 2025-04-18 和訊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