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紀平
7月8日,南京江寧警方發布通報稱,焦某某(男,38歲,外省來寧人員)假扮女性,相約與多名男性發生性行為,并偷拍視頻在互聯網傳播。網傳南京60歲大叔男扮女裝及與千余人發生親密行為信息不實。目前,焦某某因涉嫌傳播淫穢物品罪被江寧警方依法刑事拘留。案件正在進一步偵辦中。
網友紛紛表達了對疾病傳播風險的擔憂,當地疾控中心回復稱,目前已介入,焦某某本人是否有傳染病,屬于個人隱私,后續官方也會繼續開展通報。(據7月8日極目新聞)
南京“紅老頭”事件如同一面照妖鏡,映照出人性中極為荒蠻和丑陋的一面,也暴露出網絡匿名機制背后潛藏的巨大風險。焦某某利用網絡匿名性,偽裝性別、欺騙他人,將多人的私密視頻和照片肆意傳播,這不僅僅暴露出其個人道德水平的低下、法律意識的淡漠,更凸顯出社交平臺身份審核機制的失效,對違法內容監管責任的缺失。
這些淫穢不雅,涉及侵犯他人隱私的視頻和照片,被大量上傳至網絡,引發全網圍觀,掀起巨大的輿論聲浪,作為信息通道的平臺難辭其咎。平臺本應是網絡內容審核的第一道防線,卻放任低俗內容泛濫,縱容流量至上的畸形生態,讓個別人的違法行為在病毒式的網絡傳播中持續釋放毒素,污染了風氣,侵蝕了價值觀。
在這起事件中,受到影響的遠不止那些未能潔身自好,導致自己“社死”的參與者,還有更多與事件無關的普通人,也可能成為潛在的受害者。
從公共衛生安全層面看,焦某某是否攜帶傳染病,是事件是否釀成公共衛生安全風險的關鍵信息。若他攜帶性病或艾滋病病毒,潛在的傳播鏈條令人細思極恐。疾控中心以“涉及個人隱私”為由未直接回應,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凸顯出個人隱私權與公共利益之間的沖突。對于這種引發高度關注的高風險行為,應該依法明確信息披露的邊界,盡可能地向公眾披露與公共安全相關的信息,避免因信息不透明引發社會恐慌。
而從網絡倫理的角度來看,警方澄清“60歲”和“千余人”這兩個關鍵信息后,公眾注意力仍集中于獵奇細節上,一些自媒體為博取流量,不斷放大聳動情節,加劇偏見與歧視,制造對立情緒,信息傳播如此混亂失序,很可能導致有人被誤傷。一些人可能只是與視頻中的人長相相似,或者曾出現在同一區域,就被貼上標簽、遭受攻擊。這種“連坐式”的網絡暴力,傷害的是每一個普通人的安全感。
南京“紅老頭”已被繩之以法,但這遠非事件的終點,而應成為社會深刻反思的起點。造謠者、傳謠者、平臺,在這場獵奇鬧劇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如何防止虛擬身份成為惡意滋生的溫床?怎樣才能避免無辜者在情緒狂潮中被誤傷?每一個問題都不是孤立的,而是關乎網絡倫理和公共安全的嚴肅議題,更是一次審視人性與文明的重要契機。
(來源: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