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粟裕
北京盧溝橋畔宛平城內,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莊嚴矗立,訴說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在紀念館正門兩側,“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這16個大字莊重醒目。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封面新聞記者 粟裕 攝影
7月8日,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推出的《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主題展覽正式對外開放,展覽面積1.22萬平方米,展出照片1525張、文物3237件,并將作為基本陳列長期展出。
《為了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主題展覽正式對外開放。封面新聞記者 粟裕 攝影
據介紹,本次主題展覽將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作為主線貫穿始終,重點從四個方面進行呈現。通過600多件館藏和新挖掘的照片、檔案、文物等,著力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率先高舉武裝抗日旗幟,直接領導東北抗日武裝斗爭,是奮起抵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民族先鋒。
抗戰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封面新聞記者 粟裕 攝影
抗戰勝利80周年主題展覽。封面新聞記者 粟裕 攝影
本次展覽多件文物、檔案首次亮相。如盧溝橋事變中犧牲的第一位地下黨員沈忠明的革命烈士證書;1936年8月11日偽滿濱江省警務廳給偽民政部警務司關于趙一曼的報告;關東軍殘忍殺害楊靖宇后在他的頭顱前的合影;《論持久戰》日文版等。
毛澤東、周恩來為聯合抗日給張學良的親筆信。封面新聞記者 粟裕 攝影
臺兒莊戰役中國軍隊使用過的重機槍。封面新聞記者 粟裕 攝影
“注重講好抗戰故事,深挖細節,以物證史,多維度展示偉大抗戰歷史和偉大抗戰精神。”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館長羅存康向封面新聞記者介紹,以傳統手段和現代科技相結合,以實物展品和場景展示相結合,突出互動性,增強參與感,打造沉浸式參觀體驗。
國畫《八女投江》。封面新聞記者 粟裕 攝影
01
趙一曼犧牲前留下絕筆信
訴說對兒子的不舍與牽掛
展覽中呈現了許多真實的抗戰期間的歷史檔案,其中一份就是1936年8月11日《偽濱江省警務廳關于趙一曼的情況報告》,記錄了在敵人檔案中趙一曼烈士的相關情況。“她一生所希望的是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毀滅滿洲國的事情……”這份報告原本是想從趙一曼逃走事件中吸取“教訓”,加強“對思想犯人的管理”。但報告所述之事實,卻真實記錄了趙一曼忠于理想、視死如歸的英雄事跡。
該檔案記錄了趙一曼在珠河縣(今黑龍江省尚志市)掩護抗聯主力突圍時負傷被捕。日軍為獲取情報,對其施以酷刑,包括電刑、老虎凳、灌辣椒水等,致其多次昏厥,但始終未能動搖她的意志。因傷勢惡化,日軍將其轉送至哈爾濱市立醫院治療。住院期間,趙一曼通過講述日軍暴行、抗日理念和東北革命軍可歌可泣的活動情形,感化了看守她的警察董憲勛與護士韓勇義。
在檔案下方還展示了她寫給兒子飽含深情的絕筆信。為了抗日民族大業,趙一曼與一歲多的兒子一別兩地,直到犧牲前也沒能再見上一面。趙一曼被押上開往刑場的火車,在生命最后時刻,她最為牽念的是唯一的兒子。
趙一曼“敵人檔案”以及“絕筆信”。封面新聞記者 粟裕 攝影
她向看守人員要來紙和筆,在信中,趙一曼寫下:“我最親愛的孩子啊!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1936年8月2日,趙一曼壯烈犧牲于日軍的屠刀下,年僅31歲。
02
第一個血灑盧溝的地下黨員
沈忠明革命烈士證明書展出
88年前的7月7日,“七七事變”在北京西南宛平城外的盧溝橋爆發,拉開了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序幕。此次首次展出的包括沈忠明革命烈士證明書,這位在“七七事變”中第一個犧牲的共產黨員,至今很少有人知道。
沈忠明革命烈士證明書。封面新聞記者 粟裕 攝影
“沈忠明在‘七七事變’爆發后,7月8日早上與日軍進行肉搏作戰,壯烈犧牲,年僅27歲。他是地下黨員,在全民族抗戰爆發以后犧牲的第一批共產黨員,目前還沒有發現他的照片。”館長羅存康說。
沈忠明出生于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區宋疃鎮黃營村,1933年投奔察哈爾抗日同盟軍,1936年經同鄉周樹一介紹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革命勝利后,周樹一為其證明,寫有《共產黨員沈忠明打響抗日第一槍》一文,揭開了沈忠明的英雄事跡,而后沈忠明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文物展品中,可以看到狼牙山五壯士之一宋學義使用過的腰卡,重溫五名戰士的英勇事跡。1941年,日軍圍攻易縣狼牙山地區。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第1軍分區第1團第7連第6班5人為掩護主力部隊轉移,將日軍誘向狼牙山主峰棋盤陀,激戰終日,造成敵人重大傷亡。在子彈耗盡的情況下,5名戰士誓死不屈,毅然砸毀武器,跳下懸崖。
狼牙山五壯士之一宋學義使用過的腰卡。封面新聞記者 粟裕 攝影
班長馬寶玉,戰士胡德林、胡福才壯烈犧牲。副班長葛振林、戰士宋學義因被掛于樹上才得以脫險。《晉察冀日報》率先報道了五位戰士的英勇事跡,兩天后,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簽署訓令,將五人命名為“狼牙山五壯士”。
03
左權寫給家人最后一封信
“紙短情長”展現報國之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展覽還展出了抗日戰爭中犧牲的八路軍職務最高的指揮員左權寫給家人最后的書信。70多年過去,家書的紙張已變成淡黃色,然而字里行間的深情依然震撼人心。
左權家書。封面新聞記者 粟裕 攝影
1942年5月,日軍經過精心策劃,對八路軍總部進行大掃蕩。當時左權的妻子劉志蘭在黨校學習,兩歲的女兒左太北在延安保育院。聽說日軍可能要轟炸延安,焦急的劉志蘭給左權發來電報問:“如果時局有變,我怎么處置太北?”
5月22日,日軍離八路軍總部只有十幾公里了,危急時刻,得知有人要去延安,左權決定給妻子劉志蘭寫一封信,回答她的問題。這是左權殉國前三天寫給妻子的最后一封信。“別時容易見時難,分離二十一個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這封信在左權犧牲噩耗傳回延安后,才送達劉志蘭手中。
左權犧牲后,彭德懷寫下《左權同志碑志》:“壯志未成,遺恨太行露冷風凄,慟失全民優秀之指揮。隆冢豐碑,永昭堅貞不拔之毅魄。”
“左權家書為我們保留了一份反映敵后抗戰歷史的珍貴史料,這是戰爭親歷者的記錄,是真實可信的第一手檔案。”羅存康表示,左權家書同時具有重要的倫理價值,最為美好的夫妻愛情、父女親情和愛國之情,凝聚在一封封家書中,感人至深的話語給人鼓舞力量。
據悉,紀念館實行免費免預約參觀,觀眾持身份證等有效證件安檢入館。周一閉館,國家法定節假日、重要抗戰紀念日照常開放。開放時間為9:00—16:30,按規定時間提供定時講解,16:00停止入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