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
太行鑄劍:八路軍新四軍兵工廠的抗戰史詩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
在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歷史長河中,八路軍和新四軍在敵后根據地秘密建設的兵工廠,如同一座座永不熄滅的烽火臺,為抗戰勝利鑄就了堅實的鋼鐵基石。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回顧這段歷史,我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這些隱蔽在崇山峻嶺、水鄉澤國中的兵工廠,如何以頑強的生命力和卓越的創造力,書寫了人民軍工的壯麗篇章。
網絡圖片:八路軍黎城黃崖洞兵工廠舊址
深山密林中的兵工火種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八路軍和新四軍挺進敵后,面臨著武器彈藥極度匱乏的困境。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明確指示:“每個游擊戰爭根據地都必須盡量設法建立小的兵工廠,辦到自制彈藥、手槍、手榴彈等程度,使游擊戰爭無軍火缺乏之虞。”這一戰略決策,開啟了敵后軍工事業的艱難征程。
八路軍總部修械所于1939年遷至山西黎城黃崖洞,這里四周懸崖峭壁,僅有一條狹窄的棧道通行,被稱為“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天險。工人們用肩扛人抬的方式,將拆成11片的鍋爐、20多部機床運上山頂,在山洞中建成了華北最大的兵工廠——黃崖洞兵工廠。與此同時,新四軍在蘇北鹽城建立軍工部,在淮南、淮北等地設立修械所,逐步形成了覆蓋華中地區的軍工網絡。
這些兵工廠的創建過程充滿艱辛。黃崖洞兵工廠的工人在陰雨連綿的四十余天里,開山鑿石,用石板作瓦、石灰勾縫建造廠房;新四軍天長仙墩廟子彈廠的職工在日偽軍“掃蕩”時,將設備掩埋后分散打游擊,敵人一走便立即恢復生產。正是這種“敵人來了我就走,敵人一走我又干”的頑強精神,讓兵工廠在敵后站穩了腳跟。
網絡圖片:新四軍兵工廠舊址
自力更生的軍工奇跡
敵后兵工廠的生產條件之艱苦超乎想象。沒有鋼材,就拆毀敵人的鐵路鐵軌;缺乏銅材,便收集民間的銅錢、銅器皿;沒有動力設備,就用騾馬拉動石磨、水車帶動機器。在這樣的困境中,軍工戰士們以驚人的智慧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八路軍軍工部部長劉鼎帶領技術人員,借鑒“捷克式”“三八式”等步槍的優點,研制出“八一式”步馬槍。該槍重3.36公斤,刺刀采用三棱設計,折疊在槍身下方,展開后總長超過日軍“三八式”步槍,被譽為“太行山上的鋼鐵利刃”。1940年至1941年,黃崖洞兵工廠共生產步槍4100余支,其中3000余支為“八一式”,有力提升了八路軍的單兵作戰能力。
新四軍軍工英雄吳運鐸在淮南根據地,帶領工人自制沖床、裝藥機,用紅頭火柴頭、雄黃和洋硝混合配制火藥,成功復裝子彈。他還研制出槍榴筒和空爆式槍榴彈,在桂子山戰斗中炸死炸傷日偽軍300余人,被戰士們稱為“頭頂上的炸彈”。吳運鐸在生產中三次身負重傷,左手四指被炸斷、右腿殘疾、左眼失明,仍堅持在病床上設計新型炸藥,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
除了輕武器,兵工廠還攻克了火炮制造的難題。黃崖洞兵工廠將日軍擲彈筒與太行山民間燜火技術結合,成功仿制出50毫米擲彈筒,射程達700米,與日軍裝備不相上下。1941年,該廠又研制出平射炮,將迫擊炮由曲射改為平射,在攻堅戰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到1945年抗戰勝利,八路軍在太行山上建起上百個兵工廠,新四軍在華中地區形成了年產數十萬發子彈、數萬枚手榴彈的生產能力。
網絡圖片:新四軍浙東縱隊陳溪鄉兵工廠舊址
鋼鐵洪流中的戰略支撐
敵后兵工廠的產品,直接轉化為戰場上的戰斗力。1940年百團大戰中,八路軍使用黃崖洞兵工廠生產的武器,破壞日軍鐵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拔除據點2993個,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囚籠政策”。1941年黃崖洞保衛戰,八路軍特務團依托兵工廠修筑的工事,以傷亡160余人的代價,斃傷日軍1000余人,敵我傷亡比達6:1,創造了抗戰史上的奇跡。
新四軍兵工廠生產的槍榴彈、地雷等武器,在反“掃蕩”斗爭中發揮了巨大威力。1943年,日軍對淮南根據地發動大規模“掃蕩”,新四軍第五旅使用仙墩廟子彈廠生產的槍榴彈,在桂子山戰斗中給予敵人重創。當地群眾還利用兵工廠傳授的技術,自制土地雷、石雷,使日軍陷入“處處有雷、步步驚心”的困境。
這些武器不僅裝備了主力部隊,還武裝了地方武裝和民兵。八路軍在太行山區開展“村村造地雷”運動,僅1943年就生產地雷20余萬枚;新四軍在蘇中地區組織“爆炸隊”,用自制炸藥炸毀日軍碉堡、橋梁無數。正如陳毅元帥所說:“兵工建設是戰爭勝利的重要保障,沒有軍工生產,就沒有敵后戰場的主動權。”
網絡圖片:八路軍兵工戰士在制造槍炮彈
軍民同心的鋼鐵長城
敵后兵工廠的發展,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全力支持。在黃崖洞兵工廠,當地百姓組成運輸隊,肩挑背扛為工廠運送煤炭、鐵礦石;在新四軍塘頭鎮兵工廠,地下黨組織通過偽軍關系采購原材料,甚至深入敵占區拆卸鐵軌。上海、南京等地的技術工人,冒著生命危險攜帶設備和圖紙投奔根據地,成為軍工生產的骨干力量。
兵工廠的工人與群眾建立了深厚的魚水情。黃崖洞兵工廠的職工幫助村民開墾荒地、修建水渠,村民則為工廠提供糧食、蔬菜;新四軍兵工廠的技術人員在農忙時節幫助農民收割莊稼,群眾則為工廠站崗放哨、傳遞情報。這種軍民團結的力量,讓兵工廠在敵人的封鎖下始終屹立不倒。
網絡圖片:八路軍自制的擲彈筒
精神傳承的永恒豐碑
抗戰勝利后,這些兵工廠的技術骨干和設備,成為新中國軍事工業的重要基礎。黃崖洞兵工廠的部分人員參與了太原兵工廠的建設,吳運鐸等軍工專家繼續為國防事業貢獻力量。他們身上體現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軍工報國、甘于奉獻”的人民軍工精神,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今天,當我們走進黃崖洞兵工廠舊址,依然能看到當年的廠房、機床和彈藥庫,仿佛能聽到機器的轟鳴和工人的號子。這些靜默的遺跡,訴說著一段血與火的歷史,見證著中國共產黨人在極端困境中創造的人間奇跡。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我們緬懷那些為兵工事業獻出生命的先烈,致敬那些在深山密林中默默奉獻的軍工戰士。他們用汗水和熱血鑄就的鋼鐵長城,永遠是中華民族抵御外侮、走向復興的精神豐碑。讓我們繼承和發揚人民軍工精神,在新時代的征程中,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文字丨龍 山
編輯丨龍 山
圖片丨網 絡
三線記憶
共和國一段艱苦創業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