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張靈甫的遺孀王玉齡,帶著兒子張道宇來到孟良崮戰役紀念地,在當年國民黨整編74師指揮部所在地,祭奠了在這里被擊斃的國民黨將領張靈甫。
時隔六十年,當年彌漫戰場的硝煙早已散盡,和平繁榮重新來到這片土地。
感慨萬千的王玉齡,激動地說道:“那時候我沒能陪在將軍身邊,一起度過難關。現在想想,真是挺對不起他的。”
作為張靈甫的遺孀,作為張靈甫的子女,他們來到孟良崮,祭奠張靈甫,屬于人之常情,完全可以理解。
可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自2015年開始,憑借俊朗的相貌還有影視劇的渲染,張靈甫的名氣在網上忽然就大了起來,有些人公然稱贊他是“抗日英雄”,是“頂尖猛將”,還有人甚至贊美他是“模范丈夫。”
這還不夠,自孟良崮戰役紀念館建成后,在張靈甫被擊斃地,常年有人來此獻上祭品,在香煙繚繞中,人們在此緬懷、祭奠張靈甫,一時間,竟成了紀念館吸引游人來此的噱頭。
與此同時,張靈甫的彩色復原照也在網上流傳開來,網上出現了一大批張靈甫的崇拜者和追捧者。
果然,顏值就是正義。
面對這一顛倒黑白的瘋狂之舉,一位退役老將實在看不下去了,直接寫信給山東軍區,言辭犀利地質問道,祭奠物品不能一直放在外面當景點供人參觀,這樣做不合適。否則,我們怎么對得起犧牲的先烈?難道打張靈甫這件事做錯了嗎?”
這位退役老將不是別人,正是孟良崮戰役指揮者粟裕長子粟戎生。
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粟戎生也是孟良崮戰役的見證者,因為那一年,粟戎生已經5歲了。
1、“中線開花”不自量力
1947年初,國民黨集結了45萬大軍挺進山東,妄圖在這里將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一舉殲滅。
當時,我華東野戰軍只有27萬兵力,而國民黨方面卻派出了24個師、60個旅的兵力,為首的正是張靈甫師長率領的國民黨整編74師。
接到中央指示后,粟裕和陳毅奉命奔赴山東臨沂蒙陰附近戰場,與張靈甫部隊展開正面交鋒。
剛到臨沂的時候,粟裕心中是底氣不足的,因為國民黨整編74師兵力足,且清一色全是純美進口軍械。
不過,當看到附近孟良崮的特殊地形后,粟裕開始有了計策。
“我們都覺得74師厲害,那是因為他們人多,裝備先進,跟他們比硬件比不上。所以,想打贏張靈甫,我們就要靠腦子。”
經過周密觀察思考后,粟裕認為我軍打敗張靈甫,還是很有把握的。
粟裕認為,一是臨沂此地,有72崮,多為陡峭險峻山頭,并不適合重型軍械,二是張靈甫此人狂妄自大自視甚高,三是張靈甫身邊將帥如李天霞等人,都與張靈甫有嫌隙,若張靈甫被包圍,一定不會全力救援。
后來戰況的發展,一如粟裕所料。
開戰之初,張靈甫妄圖以“中線開花”形式,消滅我華東野戰軍主力。
面對敵人的強大兵力與火力,我華東野戰軍在5月中旬的遭遇戰中,與敵人硬碰硬,傷亡很大。
不過,我英勇善戰的華東野戰軍,也沒讓張靈甫占便宜,敵方的傷亡同樣很大。
此時,陷入膠著戰后,就看哪一方先熬不住了。
果不其然,輕敵冒進的張靈甫,很快就發現自己被我軍重重包圍在了孟良崮一帶。
不過,即使被重重包圍,張靈甫也不慌張,他在孟良崮固守待援,認為只要援軍從外圍突擊,到時候就可以“中線開花”,直接殲滅我軍主力。
2、“直搗黃龍”擊斃張靈甫
此時的張靈甫哪里知道,守在外圍的李天霞等人,就是來陪跑的,壓根兒不想和我軍正面激戰,只想在外圍放幾槍打幾炮做做樣子。
因為他們明白,此戰若成功,功勞可都是張靈甫一個人的;若失敗,弟兄們全都白死了。
因此,沒有人愿意為張靈甫誓死效忠,拼戰沙場。
當5月15日的黎明如期而至的時候,張靈甫發現自己已經被重重包圍在了孟良崮,如同甕中之鱉。
在絕境中,張靈甫給蔣介石發去了一封封加急電報,萬分焦急的請求支援,同時,又給附近的李天霞等人發去電報,苦苦哀求李天霞火速支援。
“老李,咱們怎么說也是過命的交情。現在兄弟我快撐不住了,求你念在往日情分上,趕緊來幫幫我,拉兄弟一把吧。”
李天霞接到電報后,回復道,正在突圍,但是,找不到火力突破口。
接到這樣的電報,張靈甫氣得破口大罵道“飯桶”,就連遠在重慶的蔣介石,也在電話里一直罵著“娘希匹。”
在此最為關鍵的時刻,為了斷絕張靈甫的一切退路,我軍將張靈甫的唯一可用水源也給炸毀了。
處在絕境中的張靈甫和他率領的74師,和外界完全斷絕了聯絡。
萬念俱灰的張靈甫,面色慘白的躲在孟良崮一處山洞里,給蔣介石和自己的妻兒寫下了訣別信。
在粟裕和陳毅的指揮下,我軍沒有給絕境中的張靈甫以任何喘息之機,以“直搗黃龍”的戰術,于5月16日毅然發起對孟良崮的總攻。
這一仗,雙方都投入了大量兵力。戰斗異常慘烈。
最后,國民黨整編74師全軍覆沒,張靈甫在一個小山頭上被擊斃。
此戰,國民黨共傷亡約3.2萬人,我軍也付出了傷亡1.2萬人的巨大代價。
戰斗結束僅半小時,忽然天降大雨。若敵軍再堅持一小時,水源問題解決,此戰或再起波瀾。
戰敗身死的張靈甫哪里知道,距離他最近的援軍,只有5公里的路程,可是,一直認為是張靈甫搶了自己74師師長位子的李天霞等人,哪里會全力以赴來救援張靈甫?
張靈甫死后,其遺體被就近埋葬在一處農戶的豬圈里。
自此之后,再無人記起這個戰敗身死的國民黨師長。
3、“祭奠成風”不能接受
可是,當年張靈甫在山東對當地人民犯下的累累罪行,卻歷歷在目。
在攻打臨沂城的時候,張靈甫下令掘墓毀尸,就連抗日英雄羅炳輝的墳墓都下令給刨了。
在山東張官村,張靈甫的軍隊在村里發現了繡有紅色星星的鞋墊,竟然下令將全村人全部殺害,村莊焚毀,生生變成了一片廢墟。
在孟良崮戰役前夕,為了籌集軍糧,張靈甫干脆直接下令讓士兵們去居民家里搶糧食,遇到反抗的,直接一刀殺之,這樣的兇狠暴虐,比日軍猶過之。
張靈甫在山東犯下的累累罪行,山東人民從未忘記。
誰能想到,當戰爭的硝煙散盡,抗戰時只是在王耀武麾下擔任團長的張靈甫,竟然憑借其俊朗的外貌,一變而為“抗日英雄”、“頂尖猛將”,被公開祭奠,鮮花相伴,香煙繚繞,讓無數抗日先烈情何以堪?
以孟良崮戰役為例,此戰,我軍共有2043人犧牲,然而,時至今日,只有138名烈士身份得到確認,剩余近2000人,全部都是無名英雄。
1984年2月5日,粟裕在離世前留下遺囑,將自己的骨灰撒在孟良崮、松林、吳淞口等地。這些地方,都是粟裕當年率部征戰的戰場。
“等我走了,就想跟那些犧牲在這兒的戰友們永遠待在一塊兒。”
為了紀念孟良崮戰役,粟裕離世后,人們在孟良崮烈士陵園修建了紀念館,紀念館門口高立著陳毅和粟裕的雕像。
紀念館建成后,每一年,都有大批來自沂蒙老區的老兵前來悼念烈士,祭奠戰友,對粟裕將軍表達深深的敬意。
隨著老兵的不斷凋零,老兵們哪里知道,昔日他們征戰的戰場,長眠戰友的熱土,有一天,竟然變成了張靈甫的紀念地,這讓老兵們心里不是滋味,更讓粟裕長子粟戎生義憤填膺。
1961年就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粟戎生,早年畢業于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專攻導彈專業,曾參加過抗美援越戰斗,親手打下一架美軍偵察機,后又參加過南疆保衛戰,擔任67軍參謀長,1999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戰場出身的粟戎生,愛憎分明,性格直率,明確表示,完全可以體會張靈甫親屬及后人憑吊孟良崮的心情,更不會阻攔,但是,普通游客長期在孟良崮大肆祭奠張靈甫,紀念館以此為噱頭吸引游客,這些做法,讓他難以接受。
這封信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
最后,孟良崮烈士陵園對相關工作人員組織了專題培訓,明確了紀念活動的范圍和對象,用實際行動表明,歷史不容篡改,革命先烈的犧牲和付出不容輕視。
文|午夢堂主
參考資料:
1、《孟良崮戰役60周年紀念專題報道》 解放軍報
2、《粟裕傳》 當代中國出版社
3、百度百科 粟戎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