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學與人文的交匯處
敘事醫學應聲而起
醫學不僅是治療疾病
更是關懷患者的心靈
FOR LOVE
“‘你太美’爺爺,我是您的康復治療師小林,咱們交個朋友,我是來給您做康復訓練的,您可要好好配合啊。”
我蹲下身子,盡量放輕語調,用這樣一句略帶調侃又溫柔的自我介紹,走進了一位重癥老人的生命故事。那一天,是我與“你太美”爺爺“結緣”的開始。
監護儀的滴滴聲、呼吸機的轟鳴,構成呼吸康復病房的日常交響。在這紛亂復雜的聲響中,這位爺爺的康復旅程成了我敘事醫療實踐中一段特別深刻的章節。
“你太美”爺爺是一位年逾耄耋的重癥患者。
他因肺部感染導致呼吸衰竭,入住湘潭市中心醫院南院區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的監護病房。
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通氣,一系列緊急搶救穩定了生命體征,但他的身體狀況依然嚴峻:帕金森病、四肢活動障礙、舌根后墜、言語與吞咽功能受限,長期臥床讓他幾乎與世界“斷了聯系”。
各種導管和儀器纏繞著他瘦削的身體,生命像被封存在沉重的呼吸之間。每一次自主呼吸都是艱難的掙扎,而他眼神中透出的疲憊與苦笑,則訴說著一個老人在病痛中的無力與期盼。
就是在那樣一個時刻,我走近了他,用這句帶著善意調侃的“你太美”打破沉默——這是他名字諧音的昵稱,也成了我們之間獨有的默契與鼓勵。
康復訓練啟動了,我成了“你太美”爺爺康復路上的同行者。他用信任交付希望,我用專業點燃重啟生命的力量。
每天,我為他活動關節、放松胸肋、訓練呼吸肌,進行機械排痰、體外膈肌起搏、氣壓治療……幫助他一點點找回呼吸的節奏。
每次為他解開固定帶、移除導管時,我都會輕聲說:“這些小幫手,咱們很快就用不上啦。”其實我心里也在打鼓——能否順利脫機拔管,并非百分百有把握。但病人的信任讓我無法退縮。
在所有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下,他終于脫機成功,轉入普通病房。
我繼續教他使用“主動循環呼吸技術”咳痰和訓練。因為舌根后墜,舌頭運動障礙,不能將已咳上來的痰從口腔吐出,我就用棉簽一點點幫他清理。那是一種跨越語言的協作,一種信任建立后的默契。
如今,爺爺已能坐起、站立,在攙扶下緩慢行走十幾米。笑容開始出現在他臉上,陪護告訴我:“爺爺每天都在期盼小林醫生的到來。”這句話,是我聽過最溫暖的肯定。
呂爺爺的康復仍在繼續。就在不久前,我收到了他老伴寫下的一封感謝信。
信中,她以呂爺爺的口吻,娓娓道來我每日康復訓練的點滴細節。
讀著信紙,我忽然明白:康復治療從來不只是“功能恢復”的過程,更是讓一個人在病痛中仍保有尊嚴、溫度與希望的過程。
這封信,我會一直珍藏。它提醒我,康復治療師的“醫者仁心”,不僅體現在手法和技術,更體現在愿不愿意俯下身,傾聽每一聲喘息背后的情緒與堅持。
“你太美”爺爺的故事讓我更堅信,敘事醫療的力量,在于“醫術”與“故事”的聯結。是他對生命的堅持,也是我職業信仰的回響。
愿所有康復故事里,都有被尊重的生命、被傾聽的呼吸,愿我們所做的一切,終將化作患者心頭的一束光。
林樂齊
主管康復治療師|中共黨員
湘潭市中心醫院康復醫學科二科
湘潭市康復醫學會康復治療專業委員會秘書
擅長神經康復治療、危重癥與呼吸康復治療、前庭康復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手法復位)、心理康復治療等。先后在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北京博愛醫院)進修重癥呼吸康復、湖南省心肺康復治療同質化技術培訓班學習,在神經及重癥呼吸康復方面經驗豐富。
歡迎轉發點贊
文字、圖片 | 林樂齊
編輯 | 周思杏
審核 | 彭秋香、李澤云
預約電話:58214922 危重癥轉診電話:5821412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