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健康報社主辦的2025年腫瘤規范化診療能力提升巡講“五五行動”系列交流會在浙江省杭州市舉辦。會議匯聚醫療機構和臨床專家力量,圍繞規范化診療、管理能力提升等核心要點,共同推動腫瘤診療向高質量、高水平邁進,助力先進診療技術和理念在基層落地,從而惠及更多患者,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來自北京、河北、黑龍江、上海、浙江、福建、山東、河南、廣東、廣西、重慶、甘肅、寧夏等地醫療機構的相關專家出席會議。
腫瘤防治是一項民生工程
腫瘤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發病率逐年上升、呈年輕化趨勢,不僅給患者帶來身體上的痛苦,還帶來沉重的心理和經濟負擔。因此,腫瘤的規范化診療至關重要。
在開幕環節,杭州市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與藥物政策處副處長羅燕斐表示,腫瘤防治工作是一項重大民生工程。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不斷發展,腫瘤的早篩早治、規范化治療取得了顯著進步,但仍然面臨嚴峻挑戰,特別是在提高區域診療同質化、推進先進技術的臨床轉化、促進多學科協作等方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杭州市作為浙江的省會城市,一直以來高度重視腫瘤規范化診療工作。杭州市衛生健康委大力推動癌癥早診早治項目落地,加強多學科協作機制建設,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診療能力,積極推進癌痛全程規范化管理,構建分工明確、密切協作、區域協調、優質高效的癌痛治療服務體系,提高腫瘤患者癌痛治療的有效性、可行性。腫瘤防治既依靠科技創新、醫學進步,也離不開各級政府、醫療機構、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免疫治療為肝癌患者帶來新希望
會議主席、福州大學附屬省立醫院主任醫師田毅峰表示,作為一名肝膽外科醫務工作者,外科手術仍是目前可能實現肝癌根治的治療手段,如何提高肝癌手術成功率、降低復發率、延長患者生存,仍是臨床面臨的最大挑戰。
田毅峰提出,肝癌的發生是一個多因素協同、多階段演進、多基因突變集聚的復雜病理過程,包括外因和內因的共同影響。不同于其他惡性腫瘤,肝癌具有相對確定的危險因素,其中外因主要指環境因素,內因主要指遺傳因素。肝癌是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之一,大部分患者在初診時就是中晚期,喪失手術切除機會,早診早篩就顯得尤為重要;肝癌圍手術期治療對提高手術成功率、降低復發率和提升患者生存質量至關重要。近年來,隨著免疫學的飛速發展,免疫治療為肝癌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艾托組合抗體成為當天會議的焦點。田毅峰認為,以2:1黃金比例同時靶向程序性死亡受體1與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相關蛋白4,實現“一藥雙靶”的協同效應,可顯著降低早期雙免療法的毒性風險。這一技術突破,不僅簡化了治療方案,還破解了雙免聯合“療效-毒性難以平衡”的困局,為肝癌患者提供了更安全、高效的選擇。同時,艾托組合在臨床應用中仍面臨一些挑戰。例如,如何更加精準地篩選出適合接受該治療的患者群體,如何優化治療方案以進一步提高療效、降低成本,以及如何深入研究其長期安全性和潛在的不良反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醫學專家通過多中心、大樣本的臨床研究和基礎研究,不斷探索和解決。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主任醫師俞軍表示,目前,手術依然是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生存率的主要手段,醫學界在規范化診療、個性化診療、精準化診療、多學科治療模式等方面還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北京清華長庚醫院主任醫師譚曉華圍繞艾托組合以及其藥效等作了題為《未來已來——迎接雙免治療3.0新時代》的專題講座。譚曉華認為,以艾托組合為代表的“雙免治療3.0”,通過生產工藝的創新實現了最佳比例的組合。該組合通過合理的比例、科學的半衰期設計及經典的骨架,實現了療效增加和毒副作用減少。
免疫治療已經成為臨床抗腫瘤治療的標準方法之一,但既往雙免方案的不良反應問題限制了其臨床應用。河北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吳曉慧認為,醫生的臨床選擇既要兼顧療效,又要考慮安全性及其經濟學價值。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主任醫師周東鍇介紹,從文獻及臨床研究看,以艾托組合為代表的“雙免治療3.0”一期臨床研究獲得了較好的數據,對中晚期患者而言還需要聯合其他局部治療方式。
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副主任醫師周楠表示,“雙免治療3.0”艾托組合擁有安全可靠的應用前景,但術前需考慮可能存在的血管侵犯。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朱少亮表示,“雙免治療3.0”艾托組合大部分是針對晚期肝癌患者,一個新組合的出現會遇到各方面挑戰,希望研究人員有更多探索。
浙江省人民醫院主任醫師張軍港主講了肝細胞癌免疫治療格局的發展與探索。張軍港表示,“雙免治療3.0”艾托組合突破了以免疫為基礎的肝癌標準療法,為患者帶來顯著獲益。
聚焦肝癌一線治療方案選擇
在討論環節,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副主任醫師蔡明岳、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副主任醫師雒夏、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主任醫師李兵、福建醫科大學孟超肝膽醫院主任醫師李海濤、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主任醫師熊宇結合各自的臨床經驗進行了詳細分享。
蔡明岳從介入角度談了對肝癌治療的看法。他表示,回顧肝癌治療發展,從最早的索拉非尼到靶免聯合治療,再到現在的雙免治療,結合科研數據和臨床觀察,患者的生存期獲得顯著提升。對于中晚期肝癌患者而言,介入治療依然是重要的治療手段。
怎么看待肝癌一線治療和方案的選擇?雒夏認為,要從政策和患者病情兩個方面思考。李兵認為,從現有數據來看,多種藥物聯合方案效果比較好,但在臨床實踐中可能產生一些副作用,如免疫性肺炎、免疫性心肌炎、皮炎等。李海濤認為,對圍手術期患者而言,隨著免疫治療在臨床應用愈發廣泛、安全性不斷提高,不妨嘗試采用這一療法。熊宇認為,很多醫生會聯合使用多種治療手段以提高療效,但當達到某個平衡點后,需要適當做些減法來應對。
在實踐研討中,山東省腫瘤醫院主治醫師鐘敬濤進行了一例肝癌化免聯合靶向病例的分享。河南省南陽市中心醫院張一帆進行了一例原發性肝癌病例分享。河北省人民醫院主任醫師暴雷、河南省永城市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馬勝利、蘭州大學第二醫院主任醫師楊含騰、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鄧姍、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副主任醫師張松巖、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副主任醫師趙超塵、浙江省瑞安市人民醫院主任醫師朱明輝分別從各自的角度,對中晚期肝癌患者一線、二線、三線治療的藥物選擇進行了交流。
對于未來肝癌治療方向,田毅峰用“規范”“精準”進行了總結。目前,浙江省正在推進肝癌治療的標準化、同質化。
文:嚴少衛
編輯:牛煜輝
審核:王小雪 陳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