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中國有幾大資源調配工程,比如南水北調,西氣東輸。
現在我們又在建設一個全新的大工程,“東數西算”工程。正是這個計劃讓美國媒體驚呼,中國正在建設一座電力能源長城。
我國新擴建出的最大火電廠,浙江北侖電廠的新機組經過168小時滿負荷試運行后,今天順利投產,截至7月5日,該廠已連續18天每天發電近一億度。
中國為什么要大規模補電,我們真的缺電嗎,不是有很多人說中國電力早就過剩了嗎?電力是否過剩,要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比如美國人就堅持認為自己缺電。
早在兩年之前,馬斯克就判定美國的電力供應不足,美國電網變壓器老化,70%超期服役,一旦用電需求猛增,美國將出現電力短缺。
美國電力監管機構發布報告警告,未來十年,美國約有一半地區面臨電力供應不足的風險,可能導致停電。
那用電量為什么會突然猛增呢?因為人工智能。所謂的AI,大數據大模型,歸根結底就是比算力,算力的基礎就是更多的芯片和超級計算機。
而超級計算機對電力的消耗,比種植大麻還要多。計算機不僅功率大,消耗電力大,還怕灰塵,怕熱,需要建造一個不停吹冷氣的倉庫,24小時不停的保護這些計算機。
一個AI模型,光是日常陪聊,一天就要吞掉超過五十萬度電。美國AI的下一步,瓶頸不是人才,不是錢,而是物理意義上的,電不夠了。
硅谷的邏輯簡單粗暴:既然缺,那就搶。他們不再把自己當成電力的普通客戶,而是把電廠看作了必須控制的戰略要塞。
Meta,就是那個搞元宇宙的公司,第一個沒繃住,直接沖過去,包下了一整座核電站未來二十年的全部發電量。
微軟和亞馬遜一看,也急了,趕緊拿著支票本去排隊,洽談類似的“鎖電”協議。這股近乎恐慌的囤積,瞬間點燃了資本市場。
這股壓力甚至一路傳導到了白宮,逼得美國政府不得不盤算著,要不要啟動近二十年來最大規模的核電建設計劃。
2023年,美國與21個國家在迪拜聯合國氣候峰會上發布《三倍核能宣言》,承諾到2050年將全球核電容量增加兩倍。
今年的5月2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了一系列關于核電的行政命令,設定了到2050年將美國核電裝機容量翻兩番的目標,希望到2050年將核電增加四倍。
這背后,其實是美國電力系統深深的無奈。整個國家的電網,還有那九十多座老舊的核反應堆,在AI、數據中心這些電老虎的聯合沖擊下,已經吱吱作響,快要被推到極限了。
國家的基礎設施升級太慢,等不及了,企業只能自己掏錢,用資本的蠻力,為自己的未來強行買一份“電力保險”。
如果說美國的解法,是企業層面簡單粗暴的“市場搶購”,那中國的方案,更像是一場自上而下的“系統性重構”。
2021年,中國提出了“東數西算”工程,就是在西部地區建設發電廠,供應東部地區科技,還有人工智能算力的發展。
去年一年,中國國發電量突破了10萬億千瓦時,但是能發電只是第一步,把電用最經濟的方式,送到最需要的地方,才是真正的技術。
我們要以極低的損耗,把西部戈壁灘上的風和陽光,變成穩定電流,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千里之外的東部城市群。
國家決定在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等8地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并規劃了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
它不再讓“用電大戶”追著“電”跑,而是直接引導那些耗電的巨獸——數據中心和智算中心,從電價高、地皮貴的東部,整體搬遷到電力能源豐富、氣候還冷得能省空調錢的西部去。
在所有需要大數據計算的行業中,汽車的自動駕駛、還有證券交易不能離開太遠,所以被安排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地區,就近計算。
而其他的計算業務,比如模型的訓練和研發,則可以把超級計算機安放在西部地區,通過網絡遠程使用即可。
內蒙古更是拿出實打實的優惠,向那些搬遷過來的智算中心承諾,給全國最低的電價,還保證它們用的電,至少80%是綠電。
國家也會給企業發放算力卡,讓他們購買算力流量,以后買算力就像是手機上網一樣,繳費即可。
各個地區和龍頭企業,也都在想辦法解決算里的電力供應問題。三峽集團干脆利用大壩充沛的水電,建了國內第一個“零碳”數據中心,。
而阿里巴巴的數據中心,靠著一種叫“液冷”的技術,把服務器整個泡在特殊的液體里散熱,省去了巨額的空調電費。
這場由AI點燃的能源競賽,也像一面無情的照妖鏡,把全球基礎設施的水平照得一清二楚。中國有東數西算,其他國家就沒那么好過了。
歐洲和日本,在這場競賽里,至今都很難真正坐上桌。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它們的電力實在有限,捉襟見肘。
前些年,歐洲伊比利亞半島那場波及五千萬人的歷史性大停電,光是查清楚事故原因,就花了快兩個月。
這種能源架構的脆弱,怎么敢擁抱AI這種吞電巨獸?即便是中國,這張看似無懈可擊的能源大網,也并非真的能高枕無憂。
四川作為水力發電第一大省,在2022年也因為嚴重的干旱出現了用電緊張,直接導致很多龍頭企業的工廠短期停產。
這其實是在提醒我們,在氣候變化越來越劇烈的今天,任何單一的能源結構,都藏著巨大的風險。
東邊缺水,西邊補。南邊缺煤,北邊調。而電力的供應,是全國四面八方要相互支援的輔助,因此中國不是不缺電,而是我們的幫手多。
如今,決定下一代科技產業競爭上限的,可能不再是那些我們能看得見的芯片,而是那些我們看不見的,穩定流淌的電流。
與其說這已經是一場危機,不如說,這是一場關乎未來的戰略博弈。
最終的贏家,或許不只是那個擁有最多能源的國家,而是那個能以最高效、最穩定、也最具遠見的方式,將能源轉化為算力的挑戰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