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的老街,蒸籠掀開的瞬間,白霧裹著干蒸排骨的肉香漫過行人逐漸增加的路面……近期,《早餐中國》第五季在東南衛視、海峽衛視、騰訊視頻同步播出,節目在一份干蒸排骨飯的熱氣中與觀眾見面。
當探店博主的鏡頭匆匆掃過碗碟,《早餐中國》第五季的攝像機卻在灶臺后停留。這一季,節目組不再追逐“全國首發”的早餐賣點,而是把鏡頭伸進蒸籠與人心的縫隙,在布拉腸(廣東小吃)的褶皺間看見代際鴻溝,從牛肉面的湯頭里熬出醇厚記憶;這一季,節目組將視野拓展至海外華人聚集區,嘗試在更廣闊維度書寫中華美食的基因傳承。
圍繞本季內容創作,以及美食類作品如何在全新傳播樣態下尋找突破等話題,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衛視中心編委、《早餐中國》系列總導演王圣志,騰訊視頻紀錄片黑曜石工作室負責人、《早餐中國》系列監制朱樂賢,向《綜藝報》分享創作感受。
美食故事融入時代情緒
隨著以探店為主的自媒體內容不斷興起,《早餐中國》第五季主動卸下“美食攻略”標簽,將創作重心側重于人物故事與時代情緒的挖掘。王圣志坦言,自媒體探店視頻拉高主創團隊與店主的溝通成本,店主甚至對拍攝有一定程度的排斥。此外,已經在自媒體平臺多次播出的美食內容,讓前幾季作品中特有的“食物的陌生感”丟失。因此,《早餐中國》第五季更注重“人物的有趣、故事的感人”。這種轉變,是節目組對美食紀錄片內核的重新認知。正如朱樂賢所言,“美食只是一扇窗戶,人們透過它能看到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和時代變遷。”
王圣志
在主創團隊看來,每家早餐店的故事都是時代棱鏡折射的一道光。順德干蒸排骨店展現父子間的代際溝壑:父親期待孩子接手自家店鋪,孩子卻沉迷于自我世界。內江牛肉面店的夫妻倆是離異重組家庭,為了讓中考失利的兒子上高中,需額外支出一筆費用。母親感慨:“你花時間去賺錢,你不陪孩子,這就是拿錢去還。”鐵嶺牛肉火勺店老板娘想退休卻一直不能退休,因為二兒子還沒結婚,父母總要“表示表示”。她的愛好都得延后,即便這樣,她還是覺得很幸福,因為“世界的盡頭就是家”。
這些故事看似家長里短,卻構成時代褶皺的豐富肌理。王圣志強調,節目不想成為標準的美食“攻略”,而是要記錄“那些不會出現在歷史書上的悲歡”。當美食成為背景板,普通人的努力與堅守便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這種變化也讓《早餐中國》從“吃個熱鬧”的消費指南,蛻變為記錄時代的“民間史詩”。
“中華美食”擴展創作視角
本季另一大突破,是從“早餐中國”拓展至“中華早餐”,主創團隊首次嘗試記錄海外華人的早餐文化。朱樂賢闡釋這一嘗試的初衷:一方面,華人在海外傳播中華美食時產生的新變化值得記錄,“就像張騫出使西域帶來的食材本土化,海外華人的早餐流變也可能反哺中國”;另一方面,這是對“中華美食”開放性的致敬,“不能將中華美食狹窄化,它在世界范圍的融合與創新是文化生命力的體現。”
朱樂賢
節目組來到馬來西亞、越南等華人聚集區,選取觀眾“既陌生又熟悉”的食物。如節目中首先亮相的“廣式叉燒云吞面”,其中叉燒的制作工藝既保留中華傳統,又融入當地食材特色,展現美食在跨文化語境下的適應性演變。這種拓展不僅豐富節目的視覺維度,更深化對“傳承”的理解——傳承不再是封閉的復制,而是流動的創新。朱樂賢強調,海外華人在制作早餐時展現的“勤勞、善良、忍耐”,與國內從業者的精神內核相通,“他們身上的中華基因值得被記錄。”
此番嘗試為節目注入創作活力。當鏡頭對準海外華人早餐店,觀眾看到的不僅是食物的演變,更是華人在異國他鄉的生存狀態與文化認同。王圣志認為,這一季的探索是“成功的”,它打破地域限制,讓“早餐”成為連接全球華人的情感紐帶。這種視野的拓展,回應美食紀錄片在文化傳播層面的責任:以開放姿態講述中華飲食文化的多元故事。
綿密、含蓄的情感共鳴
面對短視頻浪潮對長視頻創作的沖擊,《早餐中國》第五季在創作中展現主動求變的自覺性。朱樂賢坦言,若只追求30秒的情緒刺激,“紀錄片創作者可能就要退出行業了。”不過,傳播媒介的變化給創作帶來新挑戰,這是每位從業者都需要面對的現實。王圣志介紹,《早餐中國》從創作以來,便是單集約 5 分鐘的短紀實作品體量,但“越短越難拍,創作者要在螺螄殼里做道場”。
為了在有限時長內完成完整敘事結構,王圣志堅持每集作品都和導演一起“精修兩三遍以上”。這種堅持源于創作者對“情感”與“情緒”的本質區分。在王圣志看來,短視頻可能只需要“悲傷、高興”的即時情緒反應,而《早餐中國》追求的是從情緒到情感的升華。“情感需要綿密、含蓄,需要共鳴。”
對于紀錄片的“長短之爭”和未來發展形態,主創團隊保持開放、理性的態度。王圣志表示,從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來說,《早餐中國》終會有退出歷史舞臺的一天。但他堅信,“當下的堅持肯定是有價值的。”朱樂賢認為,“長短紀錄片未來會在市場上共存。”因為情緒型內容或許能解壓,但綿長的情感共鳴需要稍長的片子才能夠表達。
基于這些認知,《早餐中國》在行業變革中既不盲目迎合,也不固步自封,而是以專業精神探索美食紀錄片的可能性邊界。用影像展示中國美食、書寫中國味道。在主創團隊看來,美食類作品展示當代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和家庭觀念,是中國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含的食物發展演進和獨特地域特色,成為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途徑。
圖片:節目官微
投稿請發送至郵箱:
zongyiweekly@163.com
如需轉載請在文章開頭注明來源,并附上原文鏈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