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鎮江隊對泰州隊的“蘇超”比賽在鎮江體育會展中心體育場順利結束。本場比賽到場人數30067人,基本是這座體育場的極限了,除了演出大屏背后相關區域外,主辦方已經開放所有的座位且全部坐滿了。后續比賽如果還想突破,要么把演出大屏撤了,要么只能靠“站票”了。
“蘇超”開幕式
在兩個月前,5月10日,“蘇超”揭幕戰在此打響,當時尚無“蘇超”的說法,比賽全名叫“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當時,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也在現場報道,揭幕戰的規格很高,請來了中超金哨馬寧擔任主裁判,還有十三支球隊的隊徽齊亮相,到場人數1.7萬人,但是沒有太多關注度。
“都是業余球員,水平比較低”“湊湊熱鬧得了,沒什么好看的”,這是記者在媒體間和觀眾席聽到最多的兩句話。
其實,哪怕是賽事主辦方,可能也不會想到賽事能有這么火,這從賽事規則就能看出來:場地僅要求2000個坐席,結果是有隊伍在賽事初始階段把主場放在學校的體育場,幾輪后才“后知后覺”把主場搬到奧體。此外,每支隊伍的報名人數相當寬裕,原因也很簡單,都是業余球員,誰周末沒點事?大家輪換著上場……
“蘇超”漸漸走紅,門票從“難搶”到“非常難搶”再到“非常非常難搶”。記者報道的第二場“蘇超”是在6月1日南京隊在五臺山體育館對陣無錫隊,那是一個雨夜,卻擋不住球迷們的熱情,有人調侃“館外的樹都要賣站票了!”調侃歸調侃,但確實有球迷在場館外守著,只為“聽個響”。
也就是那一輪開始,“蘇超”算是完全“破圈”了。很多人是在搶票不得后開始四處找關系“找票”。平時不關注足球的人都來問,“有沒有票?”詢問其原因,答曰,“因為火了,所以想去看看”;甚至有人直言,“誰能搞到票,說明這人有本事?!币驗閰⑴c賽事報道,此后記者被人追討要票,至今已成常態。
現在的“蘇超”
兩個月時間,“蘇超”其他主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5月底鎮江的主場賽事到場人數1.6萬,失去了“揭幕戰光環”還能達到這個數字,其實說明賽事關注度是提高的。到了7月6日,場館人數更是直接達到歷史新高!
這段時間里,“蘇超”到底發生了什么?
是水平提高了嗎?確實是在提高的,隨著熱度增加各隊都開始“卷”訓練,從一周兩練到一日兩練。有人半開玩笑半當真地說道,賽場集錦如果能夠調到1.2倍速播放,也跟五大聯賽差不多了。
網上有個高贊評論,“天時地利人不和”。江蘇確實是一個獨特的地方,在外我們能經常聽到“我是河北人”“我是新疆人”“我是東北人”,但鮮有“我是江蘇人”。事實上,江蘇人報地名是能精確到縣(地級市)的,比如鎮江隊隊員接受采訪時,有人就說“我是丹陽人”。
足球,則是一個相當能代表地域的存在,本報副總編輯孫慶在《阿慶侃體育》欄目中曾經說過,足球的“根”在于“地域、信仰、階級”。對于江蘇來說,單是“地域”這一個詞,就足夠了。主辦方江蘇省足球協會早早就為“蘇超”定下口號,“城市榮耀,綠茵爭鋒”。膾炙人口的“比賽第一,友誼第十四”,更是精辟入骨,激起了13市各自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城市榮譽感。
曾經,“全民搶票”的狂歡往往僅會出現在巨星演唱會這種的場合,不僅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相關部門還需要付出極大的成本,而“蘇超”的到來使得這樣的狂歡變得有周期性。在鎮江市關于“蘇超”的新聞發布會上,提到了“體育搭臺、文旅唱戲”,可見這場狂歡已經遠遠超過體育賽事的范疇,成了人們旅游、消費的一個由頭。
眼下,文旅消費也是一個最強勁的風口。說“得文旅者得天下”有點過,但借著“蘇超”的東風,還有各地政府尤其是文旅確實推出了貨真價實的“引流”大招。如今,和文旅完美地“抱團出?!?,這也為“蘇超”放出了大招。1?1大于2,多贏的局面被一再放大,這項“民心賽事”深入民心,終究在江蘇被下成一盤“大棋”。
每個人眼中的“蘇超”是不同的:展示自我的舞臺、天然的熱度制造機……兩個月前,沒有人想到“蘇超”會有這一天,現在我們也很難預料兩個月后的“蘇超”是什么樣子,但一定值得拭目以待!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姜天圣 萬凌云
校對 陶善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