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剛過,南邊熱得冒火,北邊雨下個不停,天氣像翻了“雙面日歷”。
老輩人說“小暑不算熱,大暑正伏天”,今年小暑倒先來了個“下馬威”。南方多地氣溫竄到四十度以上,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的莊稼地,土都曬得發白。
人站外頭五分鐘,后背能洇出鹽霜,連田埂上的蟋蟀都躲進墻縫里喘氣。北邊卻像開了“水龍頭”,大雨暴雨輪著下,黑龍江、吉林有些村子,河水漫過了橋洞。
有人家的玉米地泡成了“水田”,秸稈歪歪扭扭,看著直讓人心疼。
中央氣象臺說,這天氣“南北分化”還沒完,未來三天有大變化。海上那個“丹娜絲”臺風,昨天還往東北跑,今早突然“掉頭”,直奔浙江沿海來了。氣象員說,后天凌晨它可能在浙江或福建再登陸,帶著大風大雨一起沖過來。
福建南部、浙江東部的朋友得注意,后天白天到夜里,暴雨可能下得“跟倒盆”似的。更巧的是,這臺風帶來的雨水,正好能給南方“退燒”——江西、福建、浙江東南部,未來三天大暴雨,部分地方能下兩百多毫米。
可雨水多了也麻煩,四川盆地西邊的山,前陣子剛泡過雨,再疊加上新雨水,滑坡風險“蹭蹭漲”。老話說“雨打小暑頭,四十五天不用牛”,今年小暑前后雨多,會不會真像老話講的,后面雨水不斷?
村里王大爺蹲在門檻上抽旱煙:“我活了七十歲,小暑下雨的年頭,秋糧十回有八回難收?!睘樯??
雨水多了,稻子灌漿時容易爛根,玉米結棒期光照不夠,粒兒長不瓷實。
南方的高溫也沒閑著,早稻正灌漿呢,連續三天超35℃,灌漿速度變慢,估摸著減產5%-8%。
北邊的澇更愁人,有些低洼地的大豆,葉子泡黃了,再這么泡三天,根都要爛完。這天氣像個“蹺蹺板”,一頭旱一頭澇,農民咋應對?
南邊的得抓緊給莊稼“解渴”,早晚涼快時澆地,別大中午曬得滾燙了再灌,根容易“激著”。北邊的得趕緊排水,田埂上挖導流溝,玉米棵子扶一扶,別讓水把苗泡死。
臺風要來了,沿海的朋友更得麻利點,棚架加固,漁船回港,房前屋后的排水溝清一清。
有人問:“這天氣咋突然這么‘極端’?
往后每年都這樣?
”專家說,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確實變多了,但具體到每年,還得看大氣環流咋“轉”。
咱農民能做的,就是多盯著天氣預報,別信“老皇歷”,該防旱防旱,該排澇排澇。想知道臺風最新路徑和防雨防旱妙招?點個關注,后續天氣動態及時更新。
本文天氣信息僅供參考,具體以官方預報為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