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 年 1 月,北大教授楊昌濟臨終前拼盡全力給好友章士釗寫了封信,顫抖著寫下:“吾鄭重語君,二子海內人才,前程遠大,君不言救國則已,救國必先重二子。” 這兩位被楊先生視作救國棟梁的年輕人,一位是我們熟知的偉人毛澤東,另一位便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 —— 蔡和森。
楊昌濟
出身寒門,卻有位傳奇母親
1895 年,蔡和森出生在上海江南機械制造總局的一個小官員家庭。父親蔡蓉峰原本還算本分,可在官場混久了,竟也學起那些貪官污吏,不僅娶了小妾,還染上了鴉片。母親葛健豪氣地帶著孩子回了湖南雙峰老家。
葛健豪可不是普通女人。她早年和秋瑾結拜為姐妹,一起聊天下大事。秋瑾就義后,葛健豪把秋瑾的照片掛在家里,告訴孩子們:“要做秋瑾那樣的人。” 在母親的影響下,蔡和森從小就立下了救國救民的志向。
父親丟官后,家里日子過得緊巴巴。葛健豪變賣首飾供孩子讀書,還帶著全家搬到長沙岳麓山腳下。那時候,毛澤東、張昆弟這些年輕人常來家里聚會,葛健豪就給他們做飯、倒茶,聽他們討論國家大事。后來,他們一起創辦了新民學會,這可是五四運動前最早的革命團體之一。
萬里赴法,尋找救國真理
1919 年,五四運動爆發,蔡和森響應勤工儉學的號召,帶著妹妹蔡暢,說服母親葛健豪一起坐船去了法國。誰能想到,這位裹著小腳的 54 歲老太太,竟然跟著兒子漂洋過海,成了當時年紀最大的勤工儉學學生。
到了法國,蔡和森一頭扎進馬克思主義書籍里。他不懂法語,就拿著字典一個字一個字啃,幾個月下來,竟然翻譯了《共產黨宣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等著作。他把翻譯好的內容抄在小紙條上,貼在教室墻上,拉著同學們討論。在他的影響下,許多留法學生拋棄了無政府主義和改良主義,成了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
在法國,蔡和森還遇到了一生的革命伴侶向警予。兩人在蒙達尼舉行了一場轟動的 “革命婚禮”,沒有花轎,沒有彩禮,只有共同的理想和誓言。毛澤東得知后,寫信稱贊他們是 “打破舊婚姻制度的榜樣”。
建黨功臣,得票竟超毛澤東
1921 年,蔡和森因領導留法學生運動被驅逐回國。一回國,他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了黨內有名的 “筆桿子”。他在《向導》周報上發表了幾百篇文章,把革命道理說得清清楚楚。有讀者寫信說:“每讀貴報,就像燃燒起革命的熱血。”
1923 年,中共三大在廣州召開,討論和國民黨合作的問題。投票選舉中央委員時,蔡和森的票數僅次于陳獨秀,比毛澤東還多三票!這可不是因為他資歷老,而是大家打心眼里佩服他的理論水平和革命熱情。
1931 年,蔡和森被派往香港指導兩廣的革命工作。誰能想到,叛徒顧順章也盯上了他。6 月 10 日,蔡和森去香港海員工會參加會議,剛進門就被顧順章認了出來。
敵人把蔡和森押回廣州,用盡酷刑。老虎凳、辣椒水,能想到的刑罰都用了,可蔡和森咬緊牙關,一個字也不說。最后,喪心病狂的敵人把他釘在監獄的墻上,用鐵釘穿透他的手腳。蔡和森疼得昏死過去,卻始終沒有吭一聲。就這樣,這位年僅 36 歲的革命先驅,為了理想獻出了生命。
蔡和森犧牲后,毛澤東悲痛地說:“和森是個好同志,他的犧牲是黨的重大損失。” 周恩來也多次提到:“蔡和森是我在法國最好的朋友。”
蔡和森的母親葛健豪,這位傳奇老太太,一生培養了四個中央委員。她晚年回到老家,依然堅持革命,直到 1943 年去世。毛澤東為她寫下:“老婦人,新婦道;兒英烈,女英雄。”
蔡和森雖然走得早,但他的思想和精神一直影響著后人。他翻譯的馬克思主義著作,他在《向導》周報上的文章,他對黨的理論貢獻,都像一盞盞明燈,照亮了中國革命的道路。
如今,我們在享受和平的時候,不能忘記那些為了理想拋頭顱、灑熱血的先烈。蔡和森,這個名字值得我們永遠銘記。
資料來源:
《紀念蔡和森同志誕辰 130 周年:忠誠印寸心,浩然充兩間》,澎湃新聞,2025 年 3 月 30 日。《蔡和森是怎樣犧牲的》,光明網,2009 年 9 月 3 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