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賦能激發消費新活力
編者按消費既是經濟增長的引擎,也是人民美好生活的直接體現。當前,我國商品消費升級加速推進,服務消費需求持續迸發,新型消費業態蓬勃生長。為強化金融對消費的支撐作用,中國人民銀行等六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關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擴大消費的指導意見》,通過一系列精準有力的金融“組合拳”,為消費市場注入源頭活水。本期深度報道聚焦這一重要政策,從多維視角解碼金融賦能消費升級的路徑,深入分析金融政策如何通過完善收入增長機制、創新財富管理工具、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等長效舉措,從根本上增強居民消費能力與信心,推動實現從“能消費”到“敢消費、愿消費”的轉變。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孫兆
在當前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金融扶持—創業增收—消費反哺”的良性循環正成為激發市場活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等六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擴大消費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夯實宏觀經濟基礎,穩定消費預期”“支持居民就業增收,增強消費信心”,也為這一循環鏈條的落地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撐。
《意見》通過金融“活水”精準滴灌,破解創業融資難題;創業帶動就業與收入增長,夯實消費基礎;消費擴容又反哺企業盈利,形成正向反饋。業內專家表示,打通這一循環鏈條,不僅有助于穩定就業、擴大內需,更將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全鏈條發力提升運轉效率
《意見》指出,要推進勞動、資本等要素市場化配置和融資服務機制健全完善。整體來看,金融扶持是鏈條運轉的起點,其精準性與創新性至關重要。創業增收是鏈條的核心環節,完善的創業生態能有效提升成功率,而消費反哺則是鏈條持續運轉的動力。因此,提高“金融扶持—創業增收——消費反哺”這一鏈條的運轉效率,不僅是政策協同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微觀注腳,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核心引擎。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進一步提高“金融扶持—創業增收—消費反哺”整個鏈條的運轉效率,其重點是圍繞服務消費,通過金融支持服務業發展,增強居民服務消費能力,增加服務消費的供給和需求,并通過服務消費需求增加帶動服務消費供給,實現良性循環發展。
整體來看,提高鏈條運轉效率仍需輔以具體的實施路徑才能落地。從前端融資到后端消費轉化形成完整閉環,為破解鏈條運轉難題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方法。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劉英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首先,前端要疏通融資渠道。通過優化創業擔保貸款審批流程,允許以知識產權、訂單等作為增信措施,縮短放款周期。金融扶持首先要解決創業者融資難題。各地把創業擔保貸款與該專項貸款“組合打包”的方式,滿足了創業初期和擴張期的資金需求。
其次,中端采用技能匹配。聯合行業協會開發“創業+技能”捆綁式培訓貸款,提升勞動者轉型適配性。讓創業金融更加精準供給,包括擴大創業擔保貸款覆蓋面,將高校畢業生、靈活就業人員、退役軍人等納入政策性擔保范圍。對社區養老、托育、家政等生活服務業,開發“信用貸+消費券”一攬子產品。
最后,后端加速消費轉化。鼓勵消費金融公司與電商平臺數據互通,為創業企業提供分期利率優惠,形成閉環激勵。還可以進一步完善消費反哺機制建設,鼓勵銀行和產業基金采用“收益分成+可轉債”模式投資初創企業,企業盈利后為居民提供分紅或消費折扣。鼓勵為納稅的創業者給予購房、教育貸款利率優惠,形成“創業—增收—再消費”正向良性循環。
創新發展與風險防控須并行
當前,許多懷揣創業夢想的個人與中小微企業,往往因資金短缺難以起步或擴大經營。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破解融資結構性矛盾的關鍵在于創新。隨著中央及地方出臺一系列政策舉措,以及金融機構依托金融科技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持續推出供應鏈金融與場景化融資模式。
在廣西來賓,“80后”唐先生回鄉創業,成為了一名新蔗農,面對農機租賃和有機肥購買等前期投入,一時難以周轉。中國工商銀行廣西分行在開展“千企萬戶大走訪”活動時了解到唐先生的困難,針對甘蔗種植“生長周期長、抵押物不足”特點,創新推出“蔗擔貸”產品。經與當地農擔公司聯合開展評估,成功發放“蔗擔貸”100萬元,滿足了唐先生的融資需求,為這份“甜蜜事業”注入了蓬勃生機。
中國工商銀行相關負責人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該行高度重視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自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啟動以來,快行動強部署、創產品優服務,精準滿足企業融資需求,以直達基層、快捷便捷、利率適宜的信貸供給,打通金融惠企利民的“最后一公里”。
數據顯示,隨著中國工商銀行推出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十大舉措”,未來3年,將為民營企業提供投融資不低于6萬億元。中國銀行明確,今年,民營企業貸款增速要高于全行整體貸款增速5個百分點,并利用數字化手段服務民營企業投融資、資金結算及匯兌等資金量超5萬億元。中國農業銀行將保障民營企業信貸規模,加大民營企業債券承銷和投資力度,拓寬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渠道。到今年年底,民營企業貸款總量將超過7.5萬億元。
但金融機構在加大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等經營主體金融服務時,也面臨信用風險評估難、抵押擔保不足等現實問題。
針對中小微企業“缺抵押、缺財報”的痛點,一邊平衡創新發展,一邊緊抓風險防控,成為地方和金融機構破局的關鍵。例如,山東省依靠全國中小微企業資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推出“資金流信用信息+”信貸服務模式,截至今年3月份,已成功授信4247戶,普惠小微企業貸款比例高達88.6%。
婁飛鵬表示,對于小微企業等經營主體信用風險評估難、抵押擔保不足等問題,金融機構需要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借助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等數據,以及企業經營中的用水、用電等數據對小微企業經營信息進行綜合評估。同時,結合小微企業資產特點,豐富抵質押物類型,發展供應鏈金融等解決其合規抵質押物不足的問題。
“組團打配合”成關鍵之舉
實現“金融扶持—創業增收—消費反哺”的良性循環,政策協同聯動至關重要。
財政政策具有“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通過補貼、稅收優惠等手段,直接影響居民消費意愿與企業生產積極性。金融政策從資金融通層面,為企業提供流動性支持,為居民消費提供信貸便利。產業政策則聚焦于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引導資源向新興消費領域與潛力產業流動。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提出的協同聯動并非簡單相加,而是需要有機結合。
對于如何實現金融、財政、產業等政策的協同聯動,劉英表示,政策協同聯動促進金融支持消費,在機制建設上,可考慮建立支持消費的金融聯席會議頂層統籌協調機制。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央行、財政部、商務部、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以及相關行業主管部委共同參與。
在工具配合上,考慮通過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如專項再貸款)與財政貼息、產業補貼聯動,從而精準支持重點領域,包括但不限于消費基礎設施、綠色家電等。
在數據賦能上,建立數據共享機制。建立跨部門數據平臺,動態監測企業融資需求與財政補貼效果,避免政策重疊或遺漏。可以依托商務、稅務、社保、公安、海關、市場監督管理局等現有政府信息系統,搭建“消費與就業大數據平臺”,實時向金融機構開放API,支持精準授信與動態監測;并通過信息披露制度,定期評估資金流向、就業創造和消費增長績效。
在激勵機制上,強化積極的財政政策、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與消費相關產業政策的激勵機制建設。包括但不限于財政部門建立“貼息+風險補償”,針對銀行向吸納就業能力強的民營企業、小微企業發放的貸款及消費供給和需求,按比例給予貼息并提供擔保;監管部門將完成就業目標情況納入宏觀審慎評估,給予資本占用或信貸額度激勵,以消除激勵錯配。
此外,在風險分擔上,財政資金可設立風險補償池,與金融機構共擔小微企業和消費服務行業的信貸風險,降低融資門檻。
“實現金融與財政、產業等政策協同聯動,有助于打通供給與消費的良性循環,達成更高水平的供需均衡。”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財政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何代欣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在當前經濟形勢下,金融政策能從宏觀到微觀、從供給到需求,切實解決資金及流動性問題;財政政策和產業政策具有結構性特征,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轉型升級發揮直接作用。
何代欣進一步指出,回顧過去,財政政策對消費領域的補貼取得了顯著成效,也為后續持續擴大政策供給、推出組合式政策積累了寶貴經驗。“針對于此,一方面,要確保宏觀政策目標一致,另一方面,在執行實施中,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著重發揮重點政策和關鍵領域的相互作用與聯動效應。”
可以說,六部門聯合發布的金融支持消費政策,已為經濟增長繪制出清晰的行動路線圖。然而,政策從文本到實踐、從部署到見效,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政府、金融機構、企業等多方攜手共進。展望未來,當金融“活水”精準滴灌、財政“杠桿”靈活撬動、產業“賽道”持續拓寬,再加上創新政策工具推陳出新,消費市場必將迎來新一輪“破圈”發展,為經濟高質量發展裝上強勁“引擎”。
總 監 制丨王列軍車海剛
監 制丨陳 波 王 彧 楊玉洋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陳姝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