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國際新聞挺魔幻的,但要論“最出其不意的狠招”,特朗普這波對14國加征關稅,還特意把中國排除在外,絕對是讓人拍案驚奇的操作。
日本25%、韓國25%、突尼斯25%、哈薩克斯坦25%、馬來西亞25%、南非30%、老撾40%、緬甸40%、波斯尼亞30%、印尼32%、孟加拉35%、泰國36%、柬埔寨36%、塞爾維亞35%——每個數(shù)字都帶著殺傷力。
看這名單,先別慌著喊痛,我們得把它放進這半年來的背景里看。
自從特朗普二進宮以來,對外的施壓策略就越發(fā)露骨。他要“讓美國重新偉大”,可手里的牌卻越來越有限。
這14國,你仔細瞧瞧,都是供應鏈里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是日本、韓國這倆老牌工業(yè)強國,加稅一來,首當其沖的就是汽車、芯片、機械設備這些高附加值出口。像日本,4月那陣關稅還給留了點面子,24%。誰知道談了仨月,非但沒降,反倒?jié)q到25%。
有人形容,日本現(xiàn)在的窘境有點像三十年前《失落的十年》剛開頭那會兒:外部擠壓,內(nèi)部產(chǎn)業(yè)空心化,連石破茂這樣的老牌政客都得硬著頭皮上陣。
東盟多國中槍,越南卻躲過一劫
再看東南亞這塊兒,特別微妙。泰國、緬甸、柬埔寨一口氣被砍到三四十的關稅,動靜可不小。
按理說,東南亞對美國可算相當配合了,很多低附加值產(chǎn)業(yè)替美國大企業(yè)供貨,還承接了不少“去中國化”后轉(zhuǎn)移的訂單??涩F(xiàn)在呢?一刀下去,這幾國得把供應鏈損失算到骨頭里。
偏偏在這14國里,越南沒在名單上,這事兒就很耐人尋味了。
前腳越南剛和美國簽了新一輪貿(mào)易協(xié)定,涉及到半導體原材料供應、低碳能源合作,還在部分農(nóng)產(chǎn)品上給了美國甜頭。特朗普這次顯然是把越南當成示范樣板:你看,越南服軟,留條活路;誰不服,誰就等著關稅錘。
這邏輯熟不熟悉?特朗普最擅長的就是“先給糖,再立規(guī)矩”,對盟友下手毫不手軟。
可真正讓人嘖嘖稱奇的,還不是這封信,而是緊接著那封總統(tǒng)令。
明明大棒剛砸下去,特朗普又跟著簽了個“對等關稅”暫緩執(zhí)行令。意思就是說,給這14國留了個臺階,7月9日開始的征收推遲到8月1日。這么一來,這些國家就還有二十多天的窗口期,可以跟美國繼續(xù)談。
但中國呢?偏偏被點名排除在外。
不少人第一反應是:他想搞大事。
這話不假。從去年到今年,中美之間已經(jīng)在日內(nèi)瓦和倫敦碰了好幾回頭了。美國對中國征收的關稅,現(xiàn)在是“10%+20%”,總共30%。這20%可是因芬太尼問題加的,美國擺明是把毒品議題和關稅捆在一塊兒。
照理說,既然給14國留了窗口期,為什么不干脆也給中國留個談判余地?真要緩解矛盾,干嘛不都松口?
道理很簡單:特朗普心里比誰都清楚,中國是他手里的最大牌。
他先把別國逼到墻角,再騰出手專門對付中國,才更好掌握節(jié)奏。把中國排除在外,就是為了在后續(xù)談判里攢籌碼。
特朗普這人一直打極限施壓那套,他覺得等8月1日東南亞、日本、韓國要么認慫,要么被迫讓步,中國就算嘴上硬,心里壓力也得翻倍。
從日內(nèi)瓦到倫敦,回頭看這場關稅博弈
你要是把這幾年中美的貿(mào)易談判拉條時間線,就知道這局棋多繞。
去年下半年,日內(nèi)瓦談判剛開場,美國對中國的關稅最高打到145%,那時候不少行業(yè)都嚇出一身冷汗。后來在倫敦,兩國在一些工業(yè)品和原材料關稅上做了交換,美國才把關稅降到30%,留了90天執(zhí)行期。也就是說,到8月中旬,這輪關稅還得繼續(xù)。
別看降到30%,其中有20%是額外的“芬太尼附加稅”,打著防毒品的旗號,實則還是制衡手段。芬太尼議題本來就是美中博弈里一個很微妙的點,美國國內(nèi)輿論場需要一個對中國強硬的口子,關稅就成了現(xiàn)成工具。
這背后其實反映出特朗普對華態(tài)度的復雜性:他一邊喊著要“終結中國對美國的不公平”,一邊又清楚中國市場對美國企業(yè)的不可替代性。
說到這兒,可能有人要問:那14國呢?他們有退路嗎?
就拿日本來說,日本汽車出口占GDP的大頭。若這25%的關稅真落地,日產(chǎn)、豐田、馬自達、鈴木全得肉疼。日韓當年跟美國簽過多少“自貿(mào)協(xié)定”,就有多頭疼這類突襲式加稅??赡阋f日本真能跟美國徹底翻臉,那又不現(xiàn)實。美日安保條約擺那兒,半導體、軍工、金融,哪條都拴著脖子。
東南亞更別提了。這幾年,東盟和美國貿(mào)易額持續(xù)漲,尤其是紡織、電子組裝出口,沒法一夜之間挪走。但同時也正因如此,像泰國、柬埔寨才可能憋著一口氣:我就不認慫,看你能耗多久。
不少國家心里都打著小算盤:撐一撐,等美國自己也扛不住。
為什么?咱們回頭看看美國自己的日子。
2025年第一季度,美國GDP負增長0.5%。別小看這點數(shù)據(jù),對美國這體量來說,一旦滑進衰退區(qū)間,消費端直接受影響,國內(nèi)選票、資本市場全跟著抖。最新預測,第二季度可能更難看,一旦連著兩個季度負增長,那就意味著“技術性衰退”跑不掉。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真有底氣加關稅硬扛?真把汽車零件、家電、紡織、電子元件成本抬上去,最后受傷的還是美國消費者。
有人說,特朗普這波是高招,也有人覺得這就是一場豪賭。
從他個人風格看,極限施壓沒錯,可這套戰(zhàn)術越到后來,效果就越打折扣。當年他第一次上臺打貿(mào)易戰(zhàn),哪國不怕?現(xiàn)在可不一樣了。
比如最近日本內(nèi)部的風向,石破茂在國會上私下懟得挺兇,說是要“跟美國重新算賬”,別看這話沒大范圍放出來,可日本在半導體出口限制、稀土合作上已經(jīng)開始尋求跟中國和歐盟更緊密的路線圖。這是啥意思?要是美方真不松口,日本也得留條后路。
再看南非。被加30%的關稅,可南非總統(tǒng)拉馬福薩上周才剛在上海會見中方商務部代表團,商量礦產(chǎn)和新能源合作。這就是現(xiàn)實:對一些資源國來說,想徹底跟美國綁死在一塊兒,真不容易。
就連馬來西亞、印尼這種被美國視作“關鍵礦產(chǎn)供應國”,這會兒也在悄悄跟中國談新的鎳、稀土長單,目的就是防備美國翻臉比翻書還快。
把鏡頭拉回中國,這步“排除在外”真陰嗎?
不少人第一反應是,特朗普這是陰招,明擺著想單挑中國。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恰恰說明中國在全球產(chǎn)業(yè)鏈里的分量。
若真沒把你當回事,還用得著單獨點名排除?
說到底,美國這波操作,表面上是關稅大棒,背后其實還是想要一個“可控的妥協(xié)”。他知道,只要給其他14國留余地,先收點投名狀,再把這股壓力轉(zhuǎn)嫁到中國,可能更好撬動談判桌。
可真要談,中國真有那么多退路嗎?
你看這兩年,中國在新能源、人工智能、大宗商品這塊兒,不斷找替代市場。中歐班列一路跑到歐洲腹地,東南亞和非洲的訂單也在補位。再加上RCEP框架里,中日韓東盟本來就高度捆綁,一旦被逼急了,這些國家真未必全都站在美國身后。
別看一紙關稅總統(tǒng)令聲勢浩大,真正落地執(zhí)行的時候,往往要面臨現(xiàn)實的扯皮:國會、企業(yè)、盟友各有算盤。
這時候,誰扛得住,誰就能逼對方多退一步。
其實很多人忽視了,這背后還隱藏著另一層意思:美國這幾年國內(nèi)通脹一直沒根除,老百姓的錢包越來越敏感,對物價也越來越挑剔。
大選年更是如此。
當年特朗普第一次搞鋼鐵、鋁關稅,大批美國家庭換空調(diào)、買車都得多花錢,選票瞬間受影響。如今他再搞一輪,要是物價上去了,消費者不埋單,國會就得想辦法攔著。
這也是為什么這14國還留了個“8月1日前繼續(xù)談”的口子。
特朗普真想把關稅刀子扎死了?未必。更多是看誰先露怯。
對咱們普通人來說,這些數(shù)字看似冰冷,但其實背后關乎一雙運動鞋、一臺家電、一個芯片的價格。
對企業(yè)來說,影響的則是訂單、利潤、供應鏈穩(wěn)定性。
對國家來說,這更是一場誰能把牌攥得更緊、牌桌坐得更久的較量。
特朗普這回對14國下重手,把中國排除在外,看著挺陰,其實也把他心里的虛實擺在了臺面上。
這局誰先退?誰先扛不住?
別看現(xiàn)在一封總統(tǒng)令把風聲吹得震天響,真正能撬動世界局勢的,往往還是各國暗中重新捏合的那些供應鏈、那些產(chǎn)業(yè)合作,和那些你我看不見的、桌下的握手。
特朗普,看起來是陰招,或許正是心虛的另一種樣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