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之間這場電動車關稅拉鋸戰,現在可能要收尾了。
7月4號,中國央視旗下的“玉淵譚天”突然發了條微博,說中歐電車談判的“技術部分”已經搞定了。現在就差臨門一腳,關鍵在于你,看歐盟有沒有那個政治意愿,來拍板定案。
這意思聽著熟不熟?是不是像極了1949年,北平的傅作義收到的那封“勸降電報”:打也能打,談也能談,但結果你自己掂量。
而這場中歐電車之戰,中國在進入被動防守、戰略相持之后,終于迎來了反擊時刻,我們來把這場博弈捋一捋,保證足夠精彩。
一切的起點,是在2023年9月。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突然宣布,對中國電動車啟動反補貼調查。她的理由也很簡單:中國電動車賣得太便宜,這背后有國家補貼,是“扭曲市場”。這一下,中國車企集體懵了。大家本來想著,憑實力出海,怎么就成了“反面典型”?
但中國反應很快。10月,中國機電商會就組織12家頭部車企,提出了“價格承諾”方案:出口到歐洲的電車,最低定價3萬歐元,換取豁免關稅。
結果呢?歐盟不但拒絕了,還開始耍陰招。
他們繞過中國商務部,單獨找比亞迪、上汽、蔚來這些大公司,試圖達成“小圈子”協議。什么意思?就是想拆中方陣線,讓談判破局。
更離譜的是,歐盟還借“補貼核查”這個幌子,要求中方車企交出詳細的成本數據,試圖摸透整個電動車產業鏈的商業機密。與此同時,歐盟還推進所謂的“凈零工業法案”,打造自己的電池標準,目的就是卡中國電池企業的脖子。
中國商務部當場就回懟了:你這行為不合法,唯一合法的談判渠道,就是政府對政府。為了不被各個擊破,中方很快組建“國家車企統一戰線”,保證談判陣型不亂。
但歐盟還是鐵了心搞制裁。到了2024年10月30號,歐盟正式落錘,對中國電車加征17%到35.3%的反補貼稅,算上原來的10%,綜合稅率最高45.3%,直接打臉中國制造。
中方當即啟動反擊:
第一步,把歐盟告上WTO,說你這行為違反自由貿易原則;
第二步,組織比亞迪、上汽這些企業去打歐盟官司,通過法律手段拖延落地;
還有第三部:中國在外交層面主動出擊,中央官員密集訪歐。
因為我們都知道,這不僅僅是我們能賣多少輛車的問題,更關系到產業鏈“本土化”破壁,以及技術標準輸出爭奪話語權。過去,汽車的標準要向歐美看齊,定價權也由他們說的算,那么我們車企能留下多少利潤,也無法自己做主。如果這次我們輸了,那么不僅是汽車,今后其他的新興產業,在市場上依舊還是會“低人一等”。所以本質上,這就是經濟話語權的爭奪。
終于到了2025年4月,拐點來了。
4月8日,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和歐盟貿易委員謝夫喬維奇開視頻會,雙方決定重啟談判。兩天后,歐盟突然松口:我們可以考慮用“最低進口價機制”替代關稅。
啥意思?你別再給我扣“補貼”的帽子,我也別再收你懲罰性稅了,但你得保證賣得別太便宜。這其實就回到了中國最早提出的“價格承諾”路線。
4月11日,西班牙首相桑切斯來北京訪問,公開表態:西班牙反對單邊加稅,支持中歐談判解決問題。由此,中國成功分化了歐盟內部
接著4月13日,中歐技術團隊開始制定細則,進入最后階段。
為啥在這個時間點,突然進展神速呢?說實話,還得感謝美國的“神助攻”。
4月份,特朗普突然宣布,對歐盟出口到美國的汽車,加征20%的懲罰性關稅。德國車一看:完了,這一來,進美國的車綜合稅率最高要到45%!這哪還賺得到錢?這一下,德國、法國、意大利的車企集體急了,開始全力推動歐盟趕緊和中國和解。
所以在內外壓力之下,歐盟這邊已經沒有和中國談條件的資格了,死穴已經被我們點住了,剩下的,就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面子”問題了。這些歐洲國家,知道自己贏不了,又不愿意放下面子向中國認輸,所以“玉淵譚天”突然放出話:技術上我們已經都談妥了,剩下的,就是歐盟政治決策層到底敢不敢拍板。
用歷史的比喻來說,歷時2年,這場談判已經到了“北平時刻”。
打,是能打。你們這邊肯定贏不了。
談,是能談。關鍵是你愿不愿意低頭。
這場電車戰爭,拼的不只是價格,不只是市場,而是博弈智慧。中國這一招,打到了歐洲的命門,不可謂不精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